第689章 郑成功西行(23)(第3页)
“石柱号”、“垫江号”、“丰都号”用舰炮把这60艘舰船送到江底后,扬长而去。
城墙上的李定国见明军舰船东去后,突然明白了,他们要去广元,要是在广元的艾能奇也下令攻击舰船的话,必然也会受到重大损失,于是对部将靳统武说道:“你立即派人去广元,告诉定北大将军,不要攻击江中舰船。”
靳统武听后,说道:“是。”
靳统武走后,李定国对表弟马思良说道:“你立即回成都,告诉皇上,就说明军已夺回了嘉陵江沿岸的重庆、合川、南充、蓬州、阆中等城镇。”
马思良说道:“是。”
马思良走后,李定国望着远去的明军舰船,思索着。他的部将胡顺都问道:“将军,他们还会回来的,我们该怎么办?”
李定国说道:“立即砍伐木材,在江中设三道障碍,拦住他们。”
郑森率舰船前行30里后,来到了广元境内,看到前边有80多艘大西军水军舰船真朝下冲来,当即下令开炮。很快,大西军驻广元的水军全部被歼。
至此,大西军水军主力基本被歼。
又航行了10里后,郑森率舰队来到了广元城下。
广元县始设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当时称为“兴安县”,隋朝时改名为“绵谷县”。元代取《易经》“大哉乾元”及元朝疆土广大之意,改“绵谷县”为“广安县”。明初曾设为“广安府”,洪武七年降为州,洪武十四年再降为县,隶属保宁府。
嘉陵江在广元境内有条左岸支流南河,也称汉寿水,它发源于米仓山李家坪,因在老城汉寿驿南边的南山脚下从东向西流入嘉陵江而得名,全长约60公里,自鱼龙村一下可以通航小船。
广元城就位于南河河口的北岸。明代以前广元县城为土城,洪武三十一年,利川卫始筑石城,城周一千六百二十丈,高二丈,东依凤凰山,西滨江,江对岸是乌龙山,南有护城河,开有五门,东为“宾阳”,南为“镇川”,西为“临清”,西北为“清远”,北为“怀羌”。
艾能奇站在“镇川门”城楼上,靳统武派人告知他有明军舰船来袭击广元城时,他还有点半信半疑,不过他还是令驻
扎在广元的水军提前进入城南嘉陵江,拦截明军舰船。刚刚听到下游传来了炮声,他就预感不妙。果真,过了一会儿,下游驶来三艘不需要划桨、拉纤的明军舰船,他知道他派出去的水军已全军覆没了。现在他祈祷着明军千万别炮击城墙,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将城墙上的大炮全部移走。
艾能奇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只听几声炮响,几颗炮弹落在了城墙外,飞起的碎石击倒了城墙上的几个士兵。还有几颗炮弹落在了城东的凤凰山、城西的乌龙山上。
历朝历代驻广元的军队除了在城墙上设有炮台外,为了拱卫广元城,还在城东的凤凰山、城西江对岸的乌龙山设有炮台。大西军占领广元后,也在凤凰山、乌龙山上设有炮台。
城墙上正在拆除大炮的大西军炮兵见明军的舰炮如此厉害后,知道这是明军在试炮,接下来就是正式开炮了,于是纷纷躲开了。
果然,江中的舰炮又响了,这次炮弹大多落在了城墙上,炮弹炸开后,不仅炸毁了城墙上的大炮,也炸死了很多大西军。随着越来越多的炮弹落在城墙上,东门城楼、西门城楼倒塌了,压死了躲在城楼里的几十个大西军。
几轮炮弹炸开后,城墙、凤凰山、乌龙山上的炮台全部被摧毁。
躲在城垛下的艾能奇听到江中传来了喇叭声:“广元城内的大西军弟兄听着,我是大明朝四川巡抚秦良玉麾下的郑森,我们已夺回了宜宾、泸州、重庆、合州、南充、郎中,你们已被我们封锁在了成都平原、川北一带......”
艾能奇在城墙上听着喇叭声,心想我都没有攻击你们,你们却不仅摧毁了我的炮台,还喊话想瓦解我军的斗志,简直太恶毒了。可想着自己凭弓箭、火铳也没法还击对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中的舰船在城下逛游。
从广元沿着嘉陵江继续往北50里就是嘉陵江明月峡,那里有个朝天关,过了朝天关就能进入山西宁羌州。可惜,那段江段已没法通航大船。
“石柱号”、“垫江号”、“丰都号”在南河河口示威性地转悠了一阵后,掉头返航。
艾能奇望着远去的明军舰船,气得跳脚,恨自己没有厉害的大炮,不然绝不会放他们回去。
郑森率舰队回到昭化城时,见江面上有三道横着的木排,每道木排有4-5根粗木。舰船如不能通过这几道木排,拖到十二月份,到了晚上冰冻后,就可能被冻在江心。
郑森看了后,心中暗笑了一下,用喇叭朝昭化城内喊道:“城内不知是哪位将军,请报上性命来。”
过了一会,一个大西军士兵来到江边,说道:“我们将军说了,他叫李定国。如你有兴趣,不妨上岸和他喝杯茶。”
郑森说道:“谢谢他的好意。不过请你转告李将军,他这种伎俩是拦不住我们的。如他能改邪归正,我请他在重庆喝酒。”
郑森说完,下令朝江中开炮。几十颗炮弹在江中炸开后,把捆绑粗木的绳子炸断了,木排顺江而下。
几道木排被摧毁后,郑森用喇叭喊道:“李定国,咱们后会有期,希望我有机会请你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