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暗流涌动(7)(第2页)
在济宁,史可程在运河码头上岸了。
史可程离开北京后,坐上了一艘货船南下。一路上就听船员们说,济宁被南直隶的明军占领了,于是船到济宁后,就上了岸。他来到济宁州府,见到门口的2个守卫后,对守卫说道:“我是从北京来的,要见你们的知州。”
守卫看着史可程一副商人的打扮,问道:“你找我们知州有啥事?”
“我有重要事情报告。”
“那你等会儿。”说完,守卫就入内去禀报了。
一会儿,济宁州知州朱光来到门口,见到史可程后问道:“你找我有事?”
史可程反问道:“你是济宁州知州?”
“是的,我叫朱光。”
“我叫史可程,是史可法的弟弟。可以到里面去说话吗?”
朱光一听是史可法的弟弟,忙说道:“请。”
史可程随朱光到了内殿后,向朱光自首。
朱光这才知道史可程此次南下,是奉多尔衮之命到南京策反史可法的。于是忙派人护送史可程到淮安。
路振飞亲自护送史可程去了南京。
在北京,多尔衮正在犯着愁。
秋收后,清军从北直隶、山东及山西大同一带征收到了很多粮食、税赋,军粮倒是够了,军饷也马马虎虎能凑合着用,可军队数量不足了,明军在长城一线每天都要杀死近千名清军,照这样下去,每月仅长城防线就要消耗3-4万人马,现在他倒是能理解大明的苦衷了,当年为了防备蒙古人、满人,大明国在长城设置的九大边镇,每年就要消耗近千万两银子。山西的战事久拖不决,叶臣那里连个消息都没有。最可恨的是衮布、硕垒、素巴第,说是来帮大清灭了贼寇的,可竟然留在长城外放牧了,他们究竟是大清的盟军,还是明军的盟军?
多尔衮犯着愁时,一个亲兵进来报告:“冯铨来了。”
多尔衮心想冯铨独自前来,肯定有要事禀报,于是说道:“让他进来。”
冯铨进了大殿后,对多尔衮说道:“禀摄政王,陈洪范从南京来了一封急件。”
多尔衮一听,忙问道:“是什么事?”
“陈洪范联系上了南京的王铎。”
“王铎是什么身份?”
“王铎是天命七年(1622年,即天启二年)大明的进士,曾任当今大明皇帝的讲官、南京礼部尚书,现在是大明国的大学士,他的弟弟王镛、儿子王无党都是南京锦衣卫的指挥使。”
多尔衮心想,王铎曾做过朱慈烺的老师,现在是大明国的大学士,他的弟弟、儿子又是明廷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人的身份确实不简单,于是问道:“陈洪范的信呢?”
冯铨把陈洪范的信递给了多尔衮。
陈洪范在信中告诉多尔衮,南京的王铎说只要清军在江北能搞定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福王朱由崧愿与大清隔江而治。他读完信,心想大明国的皇帝不是朱慈烺了,与大清隔江而治,这么大的事是福王能做主的吗?于是问道:“大明国的福王想干什么?”
冯铨顿了顿,说道:“福王想做皇帝。”
多尔衮明白了,南京福王要篡位。如真这样的话,大明必将陷入一场内部的腥风血雨,大清可趁机占领长江以北。待自己在江北养精蓄锐后,就能渡江南下,拿下整个大明。陈洪范自然不知道自己已与刘良佐建立了联系,也与高杰、黄得功手下的部将取得了联系,于是说道:“你去告诉陈洪范,我们会摆平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的。”
“是。”
冯铨走后,多尔衮立即给豪格、多铎写了一封信,令豪格在平定山东后立即南下;令多铎在收复济源、孟县后,立即渡过黄河占领孟津,收编李际遇的20多人人马,然后兵分二路,一路西进进攻潼关,一路东进接应许定国。
南京城福王府内,朱由崧在听着韩赞周的汇报,左良玉已同意投靠福王。
范景文、张国维、史可法等从苏州回南京后,带回了义兴帝朱慈
烺的圣旨,让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轮流监国,还决定从十月一日起全面推行“土改”。
钱谦益被抓后,他的小妾柳如是四处活动,竟然联系上了朱由崧,朱由崧很想释放钱谦益,但遭到朱聿键的反对。朱聿键的意见是,钱谦益因反对朝廷新政被抓,还没把他砍头,朝廷对他已经够宽容的了。如果把他放了,今后全国会有更多的地主、豪绅、藩王抵制“土改”新政,朝廷还怎么推行“新政”?于是,钱谦益不得不继续待在监狱里。
魏国公徐弘基因贩私盐被抓后,不仅被剥夺了爵位,连在凤阳老家的田地也被朝廷没收后分给了无地、少地的农民。前一阵子,徐弘基的长子徐久爵向刑部申诉,称父亲年老有病,要把父亲接回家养病。刑部尚书孟兆祥受到朝廷内一些徐弘基亲信的压力,也不敢作主,就在朝堂上上了奏折。在廷议时,朱由崧表示可以让徐弘基回家养病,但朱聿键把孟兆祥的奏折驳回了。唐王说道,徐弘基为害南直隶盐政几十年,致朝廷损失了数千万两银子的盐税,如允许他回家养病,朝廷的法度何在?那些被抓的参与贩卖私盐的盐商、盐帮怎么办?今后还怎么推行食盐的统购统销、专卖专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