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陈永福守太原(22)(第2页)
在北京的多尔衮接到巴布泰求援信后,下令留在北京的八旗各部中满16岁的男丁全部赶往长城。
清军的编制中,无论是满八旗,还是蒙八旗、汉八旗,每旗满编一般为7500人,一旦作战时有损失,就由旗里的满16岁的男丁补充,也就是说这些满16岁的男丁是清军的后备军。
多尔衮下完命令后,心想但愿他们能顶住明军的进攻,不然连后备军都派不出去了。
在张家口,耿仲明躲在关城上,听着传来的一阵阵爆炸声和惨叫声,等炮声停止后,他看了看周围,发现所有的大炮已被
摧毁,还有几处城墙被轰塌了。
历史上,耿仲明也是随多铎南下的,由于刘云龙的穿越,这次他没有南下,而是随鳌拜来到了宣府,率部镇守宣府的瓦房沟、独石口、松树堡、张家口、虞台岭等关口。
进攻独石口、松树堡、张家口的是鲁之域率领的关宁军,铁血军的炮弹落在张家口关城上后,摧毁了清军的炮台,然后开始攻击关城。
耿仲明心想没有了大炮,靠射程只有80——100步的弓箭、火铳,怎么挡得住明军的进攻?一旦明军从轰塌的城墙涌入,后果不堪设想。在损失了几百人后,耿仲明也赶紧派人去大同,向阿济格求援。
在大同的瓦窑口堡、拒墙堡、杀胡口(今称杀虎口),吴志葵率领的关宁军在炮击着关城。
瓦窑口堡即今山西省天镇县逯家湾镇瓦窑口村,为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建的关城,当时为土城。隆庆六年(1572年)才包砖包,关城高三丈五尺,周长一里六分。瓦窑口堡与周边的桦门堡、保平堡、永嘉堡、新平堡、平远堡、镇口堡、镇宁堡为大同镇东北的八堡之一。
驻守瓦窑口堡的是阿巴泰的次子博和讬,前年曾随父亲破黄崖口入关劫掠,后又随父亲仓皇逃出关内。他见到来攻的明军有如此凶猛的炮火后,就知道这支明军是来自南直隶的部队,很清楚凭自己的1千多人根本守不住关城,因此明军还在炮轰关城时,他就派人去大同请求增援
杀胡口古称“参合口”,明军曾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军在此驻土城,万历二年(1574年)明军将关城包砖,城周2里,高三丈五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军又在杀胡口外另驻新堡——平集堡,其长、宽、高、厚都与杀胡口关城同,两堡之间的东、西两侧驻墙相连,统称“杀胡口”。在后世的民国期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将“杀胡口”改名为“杀虎口”。
杀胡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是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以来便是塞内、塞外的重要通道。
镇守杀胡口的清军将领满达海是代善的第七子(努尔哈赤的孙子),他以前从没遇到过有如此凶猛炮火的敌人,只见炮弹在关城上炸开后,不仅把部署在关城上的大炮炸成了零部件,也把城楼、城墙炸毁了,心想这样的炮火,谁能挡得住?果然,明军的炮火停止后,关城上的大炮全被摧毁了,明军开始攻城,他们站在200多米外,也不需掩蔽,就用燧发枪击杀敢于露头的清兵,而清军的弓箭、火铳却奈何不得。满达海心想,照这样下去,关城迟早会失守,于是赶紧派人去大同,请求增援。
在大同,阿济格接到博和讬、满达海等人的求援报告后,赶到很棘手。由于代州方面攻了几次忻口都没成功,祖泽润又亲自率部进攻忻口,同样遭到失败,因此阿济格准备让鳌拜率部去进攻忻口,可现在北部长城危急,手下已无兵可派,于是不得不将鳌拜带来的清兵增援长城各关口。
在神木,硕垒、素巴第率部与唐通的部队正与大顺军在激战着,一个斥候跑来向素巴第报告,一支明军从红盐池而来,随明军而来的还有3千土默特人、鄂尔多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