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收割机 插秧机(第2页)
“每人100亩地,哪来得及种地?即使轮耕也来不及种。”
“靠人工种地,当然来不及,得用拖拉机种田。”
钱国华听后,就说道:“我是窑工出身,不会种地。”
刘云龙对钱国
华说道:“你可以去那边继续做窑工,烧制砖瓦、瓷器。”
“那里有陶土、瓷土、高岭土吗?”
“尼布楚草原有的是陶土、瓷土、高岭土。”
“我们走了,留在这里的家属怎么办?”
“你们愿意把家属都带过去的话,也是每人100亩地。”
潘茂、钱国华一听,家属去尼布楚草原后,也是每人100亩地,那不成了大地主了吗?可听说官府正在没收地主的地后分配给无地农民,于是就问道:“我们种了这么多地,官府不会把这些地都没收了吧?”
“那边与内地不同,属于边远地区,每人分配100亩地都算少的。你们在那边放心做大地主,可惜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不过有言在先,开垦的土地可不许荒芜了。”
潘茂心想,好不容易开垦的土地怎么能荒芜呢?于是忙说道:“行,我们把家属都带过去。”
潘茂、钱国华走后不久,贝喜鲁、薄钰、丁勇、沈阿毛、毕智渊也来到了学校。
沈阿毛告诉刘云龙:“马克沁机枪、迫击炮已研制成功了。”
刘云龙原给沈阿毛的时限是十月底,现在一听已研制成功了,忙问道:“参数呢?”
“马克沁机枪的口径是7.92毫米,枪重约30公斤,全重约50公斤,采用水冷枪管,理论射速每分钟达600发;迫击炮口径60毫米,炮身长610毫米,最大射程1500米,最小射程200米,射角45-80°,范围射界8.5°,射速每分钟30-35发,炮全重13公斤,弹重1.4公斤。”
刘云龙听后,说道:“不错。样枪、样炮带过来了嘛?”
“你不是说,那是机密吗?没你的同意,我哪敢把样枪、样炮带过来,留在徽州继续做测试呢。”
“好,你们要根据测试结果对机枪、迫击炮进行不断完善、改进。”说完,又对沈阿毛说道:“接下来你们马上研制气冷式机枪。”
“气冷式机枪?”
“对。我们研制的水冷式马克沁机枪不适合于在缺少水源的地方作战,比如高山、戈壁、沙漠地区,总不能让枪手每隔几分钟用尿来冷却吧?而且它还很笨重,机动性就差了。”
“那我在枪管上增加一些散热管,可以吗?”
“可以。除了改进水冷式马克沁机枪外,你们还可以研制手持式机枪。”
“把机枪拎在手里?”
“对,掌握了气冷式机枪原理,就很容易研制手持式机枪。”
“有草图吗?”
“有。”说完,刘云龙就把后世的“捷克式机枪”画了出来。画完后,刘云龙说道:“这种机枪称为轻机枪,它的口径也是7.92毫米,这样轻机枪与重机枪的子弹可以通用。”
沈阿毛看完图纸后,说道:“十月底我一定完成研制任务。”
刘云龙说道:“好。”然后问丁勇:“你的进展又如何?”
前一阵子,丁勇除了配合沈阿毛研制炮弹外,还在研制手榴弹、手雷、照明弹、信号弹、定时炸弹。他见刘云龙问起自己的工作进度,就回答道:“手榴弹、手雷已研制成功,样品已送到习武堂。”
“其它的呢?”
“我们已在根据学生们的毕业设计研制照明弹、信号弹、定时炸弹了,十月底应该也能完成。”
“十月底必须完成。”
“明白。”
薄钰就说道:“十月底完成研制任务的话,恐怕来不及给朝廷新招募的部队生产这种新式武器了。”
刘云龙说道:“这种武器只给我们新招的2万新兵使用。”
“明白了。”
刘云龙就问薄钰:“你的水稻收割机、插秧机、麦子收割机研制的怎么样了?”
收割机、插秧机是刘云龙布置缅印战略后,让薄钰组织研制的。薄钰答道:“在台风前就已研制成功了,已给库页岛、济州岛、台湾岛、海南岛、河仙镇送了几十台过去试用。”
“效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