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兵曹参议金堉(第2页)
甲州也称甲山郡,与三水郡合称“三水甲山”,由于朝0鲜在甲州设有都护府,因此地位比三水要高。
历史上,1896年朝0鲜将全国分成13道,咸镜道被分为咸镜南道、咸镜北道。1954年,朝0鲜将咸镜南道的惠山、云兴、普天、三水、新坡、甲山、丰山、丰西、赴战等郡及咸镜北道的白岩郡、慈江道的后昌郡划出,设立了“两江道”。
朝0鲜东北部的山脉是狼林山脉,是盖马高原西边的山脉,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峰是卧碣峰(2262米),到了鸭绿江边后,狼林山脉的高度降为200米左右,江的对岸即长白山脉,因此狼林山脉可以看作是长白山脉的南延。
三水郡位于狼林山脉的北部,原称三水堡,永乐十四年(1416年)设郡,它的北面20公里就是鸭绿江,与大明的辽东的塔山隔江相望(今长白镇)。
金堉率部来到鸭绿江南岸边的小山村——惠山村(今朝0鲜惠山市),准备在此渡江。
鸭绿江在惠山村江段的宽度有200多米,江心还有几个岛屿,要是在春季或雨季,鸭绿江惠山村段的水流十分湍急,没有渡船的话是没法渡江的,但是现在已快进入秋天,又好久没下雨了,江水并不很湍急,大部分地方的水深只有齐腰深,因此可以涉水过江。
随金堉出征的朝0鲜将领刘生昌用单筒望远镜观察了江对岸的情况后,问驻守惠山村的军官禹冰鷞:“对岸有多少明军?”
禹冰鷞告诉刘生昌:“本来只有100多个,最近好像从北部来了几百人,从下游运来了几百人,应该有1千人左右。”
“运来的?”
“嗯,是从鸭绿江下游用船运过来的。”
刘生昌听后明白了,对岸的明军已有防备了,可1千人就想挡住自己近2万人?于是下令道:“保护好火药,全体过江。”
刘生昌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朝0鲜人,他的爷爷是大明国着名的援朝名将刘梃。壬辰倭乱期间,刘梃奉命入朝作战,战争胜利后,刘梃的次子刘亿寿留居朝0鲜娥林(今韩国庆尚南道居昌古城),以大明浙江为本贯,奉刘梃为始祖(刘梃祖籍为浙江,出生于南昌)。万历援朝战争后,除了刘亿寿留居朝0鲜外,大明还有一大批援朝将领及其子女留居朝0鲜,如援朝将领千万0里携二子千祥、千禧留居花山(今韩国庆尚北道永川),以大明颍阳为贯;如兵部尚书贾维钥之孙贾琛定居蔚山,以大明苏州为贯,奉贾维钥为始祖。留居朝0鲜的大明将领,因朝0鲜感怀其恩德,不仅为他们记功建祠,还赐地封官,大多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朝0鲜士兵得令后,火铳手、炮手用防水纸将火药包裹好,然后挽起裤腿,跟着骑兵、弓箭手、大刀兵、长矛兵一起过江。
朝0鲜人的火药制造技术来自于中国,但是由于自己国内生产的硫磺很少(其实朝0鲜半岛有很多硫磺矿),用于火药的硫磺大多从大明、日本进口,自己的熬硝技术又不过关,甚至在壬辰倭乱前连火药需造粒都不懂,因此朝0鲜军队的战斗力很差,不然在壬辰倭乱期间不会被日本人长驱直入了。尽管朝0鲜奉中国为宗主,但中国对朝0鲜的熬硝技术进行着严格管控,大明甚至骗朝0鲜人,卖给朝0鲜的硝石都是从海里提取的,致使朝0鲜军队使用的硝石不得不也靠从中国进口(日本向朝0鲜出口硫磺,但禁止向朝0鲜出口硝石)。朝0鲜军队在壬辰倭乱后,从俘获的日本工匠中才学会了火药的造粒技术,此后,朝0鲜人的火药质量才有质的飞跃。不过,朝0鲜人俘获的日本工匠只负责火药的配方、造粒,并不会熬硝,因此朝0鲜人的熬硝技术依然停留在几百年前的水平。历史上,直到17世纪50年代,一个朝0鲜翻译官在清朝的辽阳看到汉人工匠熬硝后,回国写了本《新传煮硝法》,朝0鲜的熬硝技术才达到了中国的水平。
大明之所以对朝0鲜不放心,就在于朝0鲜对大明土地的贪得无厌,为防备朝0鲜人有实力染指辽东,大明就对火药制造技术实施了管控,即使火器的制造,也只教给他们如何制造青铜炮,根本就没有教他们如何制造铁炮、钢炮,而那时的朝0鲜又是个极度缺铜的国家,在朝0鲜铜碗贵重到被称为“金碗”,并作为传家宝代代流传。后世的抗美援朝期间,
美国人进入朝0鲜后,就发现朝0鲜人把“铜碗”当做传家宝,谁要抢了他家的铜碗,他会跟你拼命。
大明除了从火器上限制朝0鲜人的制造技术外,也从其它方面削弱他们的军力,最典型的就是骑兵。元朝期间,蒙古人在济州岛引入了大宛马(蒙古马与汗血宝马的杂交马),这种马的肩高可达150厘米。进入明朝后,大明要求朝0鲜每年提供1万匹马,到了永乐年间,朝0鲜人的战马种群就严重退化,本土马匹的平均肩高仅为110厘米,已不能再作为优良战马了。到了成化年间,朝0鲜全国的马匹数量不足1万5千匹,从此朝0鲜李朝军队再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了,也就彻底失去了觊觎我辽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