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6)(第2页)

 从“皮特村”上溯60多公里后,铁血军来到了“叶尼塞斯克”城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俄国人在克姆河(今kem河,也称克米河)与叶尼塞河交汇处的上游9公里建立了“叶尼塞斯克”城。由于“叶尼塞斯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连接着西伯利亚的东、西两部分,哥萨克人可以此城堡为基地,继续向周围地区扩张,因此沙皇马上在此设置了督军,并把原来隶属于凯特县的几个乡划归叶尼塞斯克管辖。

 经俄国人20多年的经营,叶尼塞斯克成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它呈四方形,周长约430米,有2座带城门的塔楼,还有几个了望塔,城墙上摆放着十几门火炮,城内也驻扎着200多名哥萨克士兵。城外还有俄国农奴开垦的土地,他们在这些土地上种植黑麦、小麦、燕麦,还在吉利吉斯人扔下的牧场上放牧牛、羊。

 在叶尼塞斯克一带放牧的是吉利吉斯人(今称吉尔吉斯人,也称柯尔克孜人),他们的先民曾居住在今外蒙古大湖盆地的吉尔吉斯湖周围。

 蒙古高原大湖盆地在汉代时称为“坚昆”地区,“坚昆人”曾隶属于匈奴,汉朝大将军李陵投降匈奴后,被匈奴封为“右贤王”,并任“坚昆都督”,李陵及其降卒的后代世居坚昆地区,与坚昆人通婚,因此吉利吉斯人中黑发、黑目的即是汉人血脉,史书上把他们称为“李陵苗裔”。隋唐时期“坚昆地区”又隶属于突厥。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他们的首领黠戛斯亲赴长安,要求归附,于是唐朝在其地设置了“坚昆都督府”,把他们称为“坚昆人”、“黠戛斯人”,隶属于大唐“燕然都护府”。后来,漠北草原上崛起了回纥人,“坚昆人”与“回纥人”就在漠北草原上进行了200多年的战争,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坚昆人”趁“回纥人”内乱,一举灭了“回纥汗国”,迫使回纥人离开故土西迁,“坚昆人”成了漠北草原新的霸主,在回纥汗国的土地上建立了“黠戛斯汗国”,都城设于牢山(今西萨彦岭)以南的笃蒲(今唐努乌梁海)地区,疆域曾包括贝加尔湖东西两岸、叶尼塞河中上游、鄂毕河上游、额尔齐斯河上游、蒙古高原。契丹崛起后,“黠戛斯”成为辽国的属国。1124年,耶律大石西逃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时,“黠戛斯人”又成为西辽的属国。蒙古人崛起后,他们又接受蒙古人的统治,“坚昆人”被称为“吉利吉斯人”。为了改变吉利吉斯人落后的生产面貌,元朝从内地把大量的工匠、农民迁往叶尼塞河上游,教会了吉利吉斯人烧制陶器、冶炼铜铁、纺纱织布、编制渔网、制造舟楫,此举不仅促进了吉利吉斯人的农业、渔业、牧业,又在吉利吉斯人中融入了汉人血脉。进入北元后,吉利吉斯人成为瓦剌部的属部,也先统治时期,瓦剌曾强迫一部分吉利吉斯人远迁到外西北的楚河、塔拉斯河一带放牧。也先死后,部分吉利吉斯人逐渐西迁到额尔齐斯河一带,摆脱了瓦剌的统治。16世纪,鞑靼向瓦剌大举进攻,迫使瓦剌部退居西北,一部分吉利吉斯人也向西南迁徙,进入了天山南北的伊塞克湖、阿克苏、喀什一带,在那里建立了“布鲁特汗国”。“布鲁特汗国”的吉利吉斯人以及迁徙到帕米尔高原的吉利吉斯人与当地人融合后,成了黄白混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