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沿着黑龙江西进
第462章 沿着黑龙江西进
莫日登听说对方要与自己比试弩,心想拉弩要有大臂力,你们好像都没自己的部下强壮,于是说道:“行。”
弩的射程比弓箭远。宋代管理过军器生产的沈括写了《梦溪笔谈》,描述的宋代“神臂弓”最大射程是340步,按宋制340步相当于后世的520米。但能使用这种“神臂弓”的都是军队里的神人,不是普通兵士能拉得动的。即使大力士拉动“神臂弓”后,射出的弩箭超过300米时就没法击穿盔甲了,到了520米的“强弩之末”时,没任何杀伤力。后世有些“砖家”认为中国古代弩的最大射程达700米—900米,给他个弹道学公式算算看,需要多大的初速?
一支军队里要培养大力士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宋代之后对弩进行了改进,这样大部分的军士能使用弩。在明代,明军、清军用的弩大多是“蹬弩”,发射时需躺在地上,双腿、双手连用,“蹬弩”的最大射程通常在240米—300米之间,能击穿盔甲的有效射程在120米—150米之间(比火神枪远)。要是让猎人躺在地上用“蹬弩”打猎的话,那是送死,因此猎人用的弩不是“蹬弩”,都是普通的弩,最大射程在180米—220米之间,能击穿野兽皮毛的有效射程在120米-150米之间。
莫日登的10个大力士用的是他们自己的普通弩,使劲拉紧弩臂后,射60步处的小石块时,100支弩箭射中80块;射300步处小石块时,费尽力气拉开弩弦,100支弩箭只有1支弩箭射中,应该说这几个赫哲人的箭法已相当好了。
赵林琳的10个人看上去不是很强壮,他们用的是刘云龙设计的十字弩,很轻松地拉紧了弩臂,射60步处的小石块时,100支弩箭射中95块;射300步处小石块时,轻松放开弩弦后,100支弩箭射中76块。
莫日登见后,心想要是自己的族人与他们对阵的话,一点便宜也讨不到,于是只好认输。他走到赵林琳面前,问道:“你们这种弩怎么不用大力气的?”
赵林琳就拿了一支弩给他看。
莫日登拿过弩后试了试,惊讶道:“你这种小孩子都能拉开的弩,也能射得这么远?”
“远不远,你不是都看到了吗?”
“你们这种弩真好。”
“怎么,喜欢吗?”
“喜欢。”
“那就送你了。不过,你可不能给小孩子玩。”
“谢谢。我知道弩的厉害,不会给小孩子瞎玩的。”
他俩正说着话时,部落里的人喊道,快看,他们来了好多人。
莫日登转头一看,只见江边来了几千人,前边的都骑着马,中间是炮兵,后边的是步军,江的对岸隐隐约约好像也有人在向前行进。
莫日登看见后,庆幸没与这些汉人作对,否则自己这个部落就完了。
突然江中传来一阵汽笛声,好多赫哲人人跑到了江边去看热闹了。
莫日登随着人群也来到江边,只见江里有6艘大船,船上都露出黑乎乎的炮口。其中2艘特别大,每艘都能装下他一个部落。他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船,自己的部落捕鱼用的船,比这些船小多了。后边还有几百艘大大小小的船。
他问赵林琳:“这是你们的船?”
赵林琳说道:“对,这是我们的水师。”
“这些船怎么不需要划桨就能上行的?”
“我们的船不需要划桨?”
“我知道了,这些船都有你们汉人的龙在拖着。”
“算是吧。”
赵林琳与莫日顿告别后,带着手下向前赶去。
莫日顿望着远去的赵林琳,心想听长辈讲,200年前这里本就属于大明的奴儿干都司,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大明的奴儿干都司撤了。几十年前,满人的努尔哈赤造反后,这里才归了大清,难道大明的军队回来了?
余孝祥、邱洁春带着大部队继续向西时,几十艘船驶入了松花江。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支流,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嫩江,南源即为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如从北源算起,松花江全长约2300多公里;如从南源算起,松花江全长约1920多公里。松花江从江口到嫩江江口都能通航,嫩江从江口又可以通航到嫩江镇(明代称“木里吉”),南源松花江从嫩江江口一直可以通航到吉林,因此大明曾在吉林设有造船厂。夏秋季,松花江自哈尔滨(明代称为“阿
勒楚喀城”)以下可以通航1千吨级的江轮。
铁血军进入松花江的船只将把难民、士兵运到三姓(今依兰)、阿勒楚喀城(今哈尔滨)、布克村(今齐齐哈尔)、吉林。
几天后,余孝祥、邱洁春率部来到了黑龙江、精奇里江交汇处,在刘云龙提供的地图上,这个地方称为“瑷珲”。大明设奴儿干都司时,曾在这里设有“巴忽鲁卫”,现在这个地方称为“托尔加城”。托尔加城在朱舍里西北47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