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满家硐的贼寇(第2页)

 明朝实行的是职业兵役制,即一朝当兵,终身为伍,父死子替,世代沿袭的“袭”“替”制度,也就是刘云龙建议取消的“军户制”。在军户中,如一户有三个儿子的,一男从军,一男替补,一男持家;如有二个儿子的,一男从军,一男替补;如只有一个儿子

的,不从军,该家庭转为民籍。军人到60岁时退休,退休后按在职军阶享受退休待遇,这叫“优给”,如为普通军士,其退休待遇寥寥无几,仅能养活自己。军人战死的,朝廷给予一次性抚恤。

 军人死亡的,继承人叫“袭职”;军人退休的,继承人叫“替职”,这就是军人的“袭”“替”制度。

 经100多年的军事建设,大明举全国之力在登州组建了2个野战营,27个千户所,6个守御千户所,军人总数达4万多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就任登州“备倭都司”指挥,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万历年间,因日本侵入朝xian,朝廷在登州改“山东备倭都司”为登州副总兵。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后正式设立山东总兵,驻登州,统辖山东全境军事。朝xian战事结束后,万历二十八年,又将山东总兵降为山东副总兵,也称登莱副总兵。

 天启元年,因后金崛起,朝廷设立登莱巡抚。天启二年又将山东副总兵升格为登莱总兵,统辖登莱军事。

 进入崇祯年间后,因袁崇焕督师辽东,为精简登莱海防,于崇祯三年撤登莱总兵,改“镇”为“协”,由副总兵领之。崇祯七年,再次升登莱副总兵为山东总兵(也称登莱总兵),管辖范围由登莱扩展到山东全省。崇祯十二年,鉴于清军多次破边墙攻掠山东各府、州,山东总兵移驻临清,也即登莱总兵被撤,此后的登莱巡抚境内只剩下了登莱所属的各个卫所和登莱水师。

 崇祯四年(1631年),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根据徐光启的建议,聘用葡萄牙人陆若汉、公沙的西劳等53名工匠铸造西洋火炮,组建登州火炮营。登州火炮营成了全国装备最精良的火器部队,在崇祯四年五月的皮岛之战中曾大胜后金军。可是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并率部投奔后金后,登州火炮营覆灭,火炮及经葡萄牙人培训的火炮手、工匠都被孔有德带到了后金。

 先期到达蓬莱的张国维、倪元璐、施邦曜、凌义渠、孟兆祥、陈良谟等大臣已赶往南京,留在蓬莱的大臣只有李邦华,因此朱由检登岸后,李邦华、曾化龙、陈洪谧率登州知府王应泰、蓬莱知县郑中选、登州卫指挥使海刚(自莱阳之战后,海刚已升为指挥使)、登州水师千总徐度都跪在地上迎接朱由检、太子。大华集团登州分公司总干事康富标、铁血军登州指挥使朱成矩也跪在了地上恭迎皇上。

 朱由检让大家平身后,李邦华把在场的各位官员介绍给了大家认识。

 在去抚衙的路上,朱由检问刘云龙:“你怎么会想到来登莱发展产业的?”

 刘云龙说道:“那年清兵侵扰山东后,造成近百万难民。我来登莱置办产业,是为了安置一些不愿去外地讨生活的难民。”

 “你安置了多少难民?”

 “送到济州岛的有30多万,送到库页岛的已有50万,留在登莱境内的难民,我也安置了5万多。其他的难民由曾大人安置。”

 朱由检问曾化龙:“你是怎么安置难民的?”

 曾化龙说道:“启禀皇上,我们让一部分人开荒种地,一部分人开采矿山。”

 “这些矿山都是你们自己找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