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山海关之战(十)


 第396章 山海关之战(十)

 二天后,高第在卢龙东的肖家裕村遇到了回山海关的王永吉、吴三桂。

 高第来到王永杰、吴三桂前,问是怎么回事?

 王永吉就把刘宗敏抓了吴襄、陈圆圆,并拷打吴襄的事告诉了高第。

 高第也有家眷在京城,听后气愤地说道:“既然这样,我们何必要投靠李自成。”

 王永吉听后点点头,问道:“唐通呢?”

 高第说道:“他接管三海关后,就留在山海关了。”

 吴三桂问道:“黄蜚呢?”

 高第说道:“他留在山海关节制关辽水师呢。”

 吴三桂说道:“我们要夺回山海关。”

 高第说道:“山海关易守难攻,不怎么好打呀。”

 吴三桂说道:“要在平时山海关确实易守难攻,你别忘了黄蜚的水师,只要黄蜚愿和我们一条心,攻下山海关还不是很难。”

 高第听后,点点头:“我们水、陆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山海关。”

 王永吉听后,对高第说道:“那就赶快派人和黄蜚联系,我们趁唐通立脚不稳,攻下山海关。”

 山海关是东西向的一座关城,它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北直隶与辽东在此分界,它的北面就是辽西走廊。

 山海关在明代以前称为“渝关”,进入明代后,徐达修筑关城,改名为“山海关”。后经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几代人的改建、扩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七城连环的军事城防体系。

 山海关的主城是关城,长9.45里,高4.3丈,宽2.2丈,设有4个城门,东门为“镇东门”,南门为“望洋门”,西门为“迎恩门”,北门为“威远门”,四个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城门内均建有瓮城。

 关城东门外建有东罗城,系万历十二年所建。东罗城除了建有东门外,还建有南、北两个水门,南水门为“渤海门”,北水门为“衮龙门”。南水门深入渤海部分还建有宁海城(今山海关老龙头景区),供水师进出。

 离关城西不远处,还在建设西罗城。是原永平巡抚朱国栋在拱辰楼的基础上增建的,但由于资金不足,这么多年还没建好。

 在关城的南北两翼二里处还建有翼城,翼城形制相同,周长均为“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高二丈,南北翼城也各建有一个城门。

 关城东北2里远建有威远城。威远城建在欢喜岭上,周长七十步,城高三丈,四周有高五尺的台跺。威远城的城门开在正南,上面镌有“威远”二字。这个“威远”指的是威远城,而不是关城的北城门“威远门”。

 有读者会问,山海关北面又不靠海,为啥要建“北水门”?

 山海关关城与宁海城相距10里,北翼城距关城6里远,驻北翼城部队的给养要靠水运送达。南水门与北水门之间有“潮河”相通。因为山海关南水门是跨“潮河”所建,船只可经“潮河”从入海口北上,跨过南水门后到达“北水门”,这样驻扎在北水门、北翼城的部队给养可通过船运送达,而不必靠人抬肩扛将物资沿着台阶送到北翼城。

 辽西走廊的北端是锦州,南端是山海关,全长185公里,是东北地区进入中原最方便的通道。山海关因扼守辽西走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大明来说,只要守住山海关,清军很难大规模进入中原,要入主中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大明是必须守住山海关的。而对于清朝来说,如把山海关捏在手里,清军可随时兵临北京城,因此清军一直梦想着要攻下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