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山海关之战(一)
第388章 山海关之战(一)
蓟辽总督王永吉于三月八日在遵化接到朝廷的命令后,先派唐通赶往昌平严守居庸关,接着赶到山海关,与永平府知府李在公、山海关总兵高第一起接应辽东巡抚黎玉田、宁远总兵吴三桂。
在崇祯年间有2个同名同姓的高第。一个是驻守山海关的武官高第,还有一个是文官出身的高第。
文官高第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天启五年曾任兵部尚书,不久任蓟辽总督。文官高第到任后,就与袁崇焕发生了矛盾。袁崇焕打赢“宁远大捷”后,文官高第不得不辞职谢罪,躲到了老家永平。崇祯三年,后金军进攻永平时,身为四朝元老的高第带着全家逃了。后来,崇祯帝清算不战而逃的官吏,高第被责令迁居山东,于崇祯十二年病死于山东。
明代的永平府辖后世的秦皇岛、唐山的大部分地区,府治在卢龙县。
黎玉田接到命令后,立即与吴三桂、关辽水师提督黄蜚商量怎么入关?
吴三桂认为宁远已成孤城,要弃城入关必须把城里的20多万百姓一起撤入关内,但宁远到山海关有250里,如步行入关的话,必须派兵防守路途各关隘,防止建奴的袭击,同时动用水师,海陆齐下,才能迅速入关。可自觉华岛之战后,黄蜚的关辽水师只剩下了30多艘船只、2000千多水兵,仅靠黄蜚的水师力量是不足的,还得与天津水师联系。
王永吉在山海关收到黎玉田的撤离计划后,也认为只有海陆齐下才是最安全的,于是立即派人前往天津,请求天津水师北上,与关辽水师一起运送宁远军民入关。撤回关内的百姓怎么安置,还得靠永平府协助,于是王永吉又与李在公商量着怎么安置来自宁远的百姓。
李在公提出,永平府去年遭受了旱灾,秋收时又没收获多少粮食,要一下子接纳20万宁远百姓,有难度。即使动用准备上交给朝廷的秋粮(也称皇粮),也维持不了多久。
王永吉听后,咬了咬牙,决定先动用皇粮,待百姓进关后,再逐步把百姓疏散到其它地方。
撤离计划制定好后,黎玉田、吴三桂、黄蜚、苏观生立即组织船只进行撤离工作,三月十六日第一批人马就随吴三桂撤到了山海关。三月二十四日,最后一批宁远军民撤到山海关。从宁远撤到山海关的老百姓暂时由永平府安置在了府境内。
在后世,有好多历史学家嫌黎玉田、吴三桂进关时间太长,认为吴三桂的兵马从宁远到山海关走了近20天,拖延了进关勤王的时间。也不知道这些历史学家有没有去了解一下当时宁远城的周边环境,或许他们比京城内崇祯帝的大臣们还要官liao主义,认为吴三桂从宁远撤到山海关只需3天时间就够了。如在后世的抗日战争期间让这些历史学家来担任军事主官的话,恐怕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都会被日本鬼子杀光。
王永吉见宁远的第一批人马撤入关内后,就与吴三桂率领的先头部队7千人马赶往京城,二十日走到卢龙时,遇到来自京城的难民,听说了李自成已在围攻京城的的事,二十三日走到丰润时,路上的难民越来越多。
走到丰润时,前方斥候来报,前方约有一支2万人的流寇。
王永吉认为流寇还不会侦知吴三桂的部队已到了丰润,于是和吴三桂商量,就在这里设伏,围歼这支冒然到来的流寇。
这支农民军是官抚民带领的部队。
官抚民原为孙传庭的部将,曾任宁夏总兵,在李自成进攻陕西时投降了李自成。他跟随李自成从山西一路披靡攻陷京城后,奉命离京来进攻山海关。这支部队很骄横,认为明军都是不堪一击的,因此一路上连个前哨都没有。这支农民军在行军路上还在埋怨长官不仗义,留在京城内的弟兄们吃香的喝辣的,凭啥让自己远离京城继续与明军作战?他们走到饶官屯村时就遭到了吴三桂7千人的伏击。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都是骑兵,官抚民的散兵游勇式的部队哪经得起这般冲击?几个汇合后,官抚民的部队就垮了,在损失了5千多人后,其余人向西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