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新式火帽(第3页)

 刘云龙听后,问道:“你想怎么改进?”

 “我想设计一种像瓶盖那样的火帽,火帽内部涂上雷酸汞,这个火帽装在枪的侧面,然后用一个击砧。发射时,用击砧擦过火帽,火帽里的雷酸汞经摩擦就会起火,这样就能引发枪膛里的火药

。这种像瓶盖那样的火帽,最大的好处不用装填引发火药,还能防水。”

 刘云龙听后心想,毕智渊这个人很聪明,他说的原理就相当于后世1807年苏格兰牧师约翰·福赛斯发明的雷酸汞打击帽,这种击发模式也被称为“香水瓶点火系统”。自约翰·福赛斯发明了“香水瓶点火系统”后,燧发枪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既然毕智渊肯懂脑筋,刘云龙准备跳过“香水瓶点火系统”,直接采用后世的“击针式点火系统”,于是说道:“你的想法很好,但还有一种更先进的点火系统。”

 “有更先进的?”

 “对,雷酸汞不仅仅对打击、摩擦敏感,对针刺也十分敏感。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子弹,把火药、弹头装在一个弹筒或弹壳里,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涂上防水材料,这样可以防止子弹里的火药受潮。在弹筒的后面钻一个针孔,针孔里填上雷酸汞,然后也涂上防水材料。然后把子弹筒放进枪膛里,需要击发时,通过击发机构上的钢针刺进子弹筒后面的针孔里。子弹筒的火药被引发后,子弹头通过枪膛、枪管飞出去,子弹壳自动退出枪膛。前边一个子弹壳退出枪膛后,又可以装填下一颗子弹。”

 毕智渊认真地听了后,突然眼睛一亮,问道:“这就是以前你说的后装式子弹?”

 刘云龙微微一笑,说的:“怎么样?这种子弹的击发模式是不是比你设想的瓶盖火帽更先进?”

 “你这种子弹和击发模式,都不需要把子弹从枪口塞进去,而且不怕水,即使带着子弹泅渡,上岸后也能立即使用,比我们现在使用的任何一种枪都先进。”

 “你需要多久把它研制出来?”

 “子弹好说,可我不懂机械,我得回徽州后,请我师傅派人协助我研制这种击发系统。”毕智渊说的师傅自然是沈阿毛。

 “不过你要注意了,子弹弹筒暂时得使用铜来制作。”

 “为啥?”

 “火药在弹筒里燃烧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如子弹筒的强度太高,又紧紧把子弹头抱箍住的话,会炸膛。”

 “铜既有强度,又有柔度,所以要用铜来做弹筒。”

 “对了。”

 “可铜也太贵了。”

 “对别人来说铜很贵,可对我们来说,铜并不贵,而且还有足够的铜。再说,使用过的铜弹筒还可以回收。”

 “知道了。我在半年时间内把这种枪、子弹研制出来。”

 “那就说定了。”然后指着身边的袁时中、郝太极,对毕智渊说道:“半年后,我们来验收你的新式武器。”

 “保证完成任务。”

 郝太极说道:“刘总,我要是早认识你多好。那是我要有了你这种武器,仅我3000人的部队就能灭了皇太极。”

 袁时中说道:“你早认识刘总也没用。你在塔山和皇太极打仗时,刘总还在和贝总一起做铁匠呢。”

 “那倒也是。”然后,郝太极又说道:“刘总,你给我3000人马,我带着燃烧弹,去把多尔衮的老巢烧了。”

 “我们的敌人只有多尔衮吗?”

 “我烧了沈阳,再去西安,把李自成灭了。”

 “你错了。我们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多尔衮、李自成、张献忠,还有瘟疫、水灾、旱灾,还有周边的蛮夷和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俄国人。仅靠烧、杀不能解决问题,受苦的依然是老百姓。”

 “我是个军人,只知道消灭敌人。”

 “现在你做了参谋长了,光懂军事可不行,还得懂一些政治、经济。”

 “没人教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