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琉球海盗


 第290章 琉球海盗

 在对马岛的金镇,汪应计带着手下200多人趁着黑夜正悄悄接近沙茂才的基地。

 汪应计来自于琉球国奄美群岛,他的本名叫“德山”。

 自闽人三十六姓入住琉球群岛后,由于闽人文化水平较高,很快掌控了琉球国的外交文书编写、中文翻译、对华贸易,且因还精通舟工,琉球的航海、造船事宜也都被闽人掌控,这使得闽人三十六姓成了琉球国重要的贵族集团。因闽人三十六姓大多居住在久米村,因此他们被称为久米士族,与琉球本土的首里士族、那霸士族、泊士族并称为琉球四大士族集团。大明皇帝赐琉球国王“尚”姓后,琉球人以起汉姓、汉名为荣,称为“汉姓唐名”,汪应计的父母就给他起了个“汪”姓,名“德山”。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奄美群岛后,俘虏了琉球国国王尚宁。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德川家康的次子德川秀忠将尚宁王带回鹿儿岛,逼迫尚宁王与萨摩藩签订了《掟十五条》,承认琉球是萨摩藩的藩属国。尚宁王回到琉球后,日本任命天王寺长老菊隐为摄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尚宁王被迫将奄美群岛割让给了萨摩藩。日本人来到奄美大岛后,不仅对岛上居民进行残酷剥削,还令岛民改名。萨摩藩藩主岛津重豪下令,奄美群岛的琉球人的名字全部改为一个字,如“与”、“中”、“德”、“文”、“公”等,凡是有与日本和族姓氏相同的,全部要取与琉球语同音的三个字。这样一来,几十年、几百年以后,日本人一听琉球人的姓名,就知道他们不是和族人,是比和族人低一个等级的“蛮民”。“汪德山”的名字就变成了“广山信德”。后来因受不了日本人的压迫,无奈之下带着几百个族人做了海盗,来到了对马岛。为掩人耳目,他改名“汪应计”。

 沙茂才带人来到对马岛金镇后,与汪应计公用同一个码头。手下不断向他报告,说北码头经常有大船过来,而且这种大船都不用风帆的,运的都是些很值钱的货物。汪应计自己也亲自来到北码头侦查,发现运来的都是棉布、绸缎、毛巾、灯芯绒。

 自毛巾进入对马岛后,对马岛人都知道了毛巾的好处,因此毛巾也渐渐普及开来。在中国江南地区,一块洗脸的小毛巾只要200文,一块洗澡的大毛巾(浴巾)只要400文,但在对马岛一块小毛巾可以卖到300文、一块大毛巾可以卖到600文,据说在日本本岛,毛巾的价格接近翻倍。

 汪应计心想,要是能抢到一船货后,抢来的船自己用,把抢来的货物卖到日本本岛去,就能获利几十万两银子。不过,抢了北码头的货物后,就坏了宗义成的岛规,得罪了岛主宗义成,今后无法再在岛上混了。

 手下对汪应计说道,北码头不只有一船货物。我们抢了北码头后,至少有几百万两银子。有了这些银子,还做啥海盗?弟兄们都远走高飞,回奄美群岛去,可以安安稳稳过后半辈子了。

 汪应计听后觉得有理,于是派人对沙茂才的码头、仓库、营地进行侦查。经过侦查,发现这段时间岛上陆续来了十艘船,估计是他们知道快入冬了,今后船只没法进港了,因此是抓紧时间囤货。

 汪应计心想,码头、仓库里的货物至少值300万两,买到日本本土的话,起码能获利600万两。于是经过周密筹划后,决定今晚对北码头进行突击,拿下北码头,抢了停泊在码头的船只、货物,就与宗义成不辞而别。今后就能在老家过上好日子了。

 码头上,对方只有几个人在巡逻。自己的南码头是黑咕隆咚的,他们的码头确是灯火通明,不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火把,每到晚上就亮起明亮的火光,连下雨都不怕。光这些等就值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