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阿拉斯加的矿产


 第245章 阿拉斯加的矿产

 等刘云龙回到“平江”时,已是六月十八日。从苏州府已送来了3批难民,到达库页岛的难民已达5万1千户,约21万人。从济州岛也送来了1万多人,也就是说到达库页岛的已有22万人。

 从济州岛送过来的人中,有在济州岛被没收了土地的地主,有不愿臣服的耽罗人。由于济州岛本来就女多男少,因此从济州岛送来的1万多人中,女人就有7000多人。

 在库页岛,过了六月半后,新开垦的土地再多,种下的庄稼也不会有收成,只能种植一些蔬菜。因此陈子雄的计划是安排绝大部分人抢时间开荒、种庄稼,安排少部分工匠搭设木屋,供老人、孩子居住。难民们一开始尽管都住在帐篷里,但他们知道,今后将靠这些地里长出的庄稼来活命,因此没有一个难民叫苦喊累,他们甚至比陈子雄起得还早,天黑后才收工,以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开荒指标。

 为了争取时间种植庄稼,有些地方干脆放上一把火,把地表的草烧了,开垦后挖个坑把土豆、玉米的种子放下去,种蚕豆、黄豆、绿豆、赤豆时,连地都不垦了,直接挖坑后,把种子放入坑内,也算是“刀耕火种”。

 经难民们的努力,六月半前终于完成了30万亩耕地的垦荒、种植任务,其中用蒸汽机拖拉机、牛、马垦出的14万亩耕地种上了麦子。

 陈子雄把庄稼地都分给了难民,并与每家每户签订了协议,协议规定这些耕地的产权归大华公司所有,三年内农户无须向大华公司上交粮食,所产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也就是三年免税。三年后每亩地只需按亩产量向大华公司上交3.3%的粮食,多余的粮食由农户自己支配。但是,三年后正常年份(及非灾年)亩产量低于200公斤的农户,必须按33%的税率(即10倍)上交粮食。

 大明朝廷规定,佃农租种的官田,无论田亩出产多少,每亩地上交的田赋都是五升三合五勺(苏松除外),也就是规定了上交粮食的总量。现在大华公司这个规定已考虑了田亩的良莠,规定的是税率,也就是说农户产的粮食多了,交的税就多了,产的粮少了,交的税也少了。亩产量高的,虽然缴的税高了,但农户留存的粮食也多了。至于规定正常年份亩产量低于200公斤就按10倍税率征收粮食,那是为了防止农户偷懒。比如,放着好好的耕地不种,都去采金矿了咋办?

 为了让岛上的农户放心,这些协议都将带回苏州,由苏州府作保。

 现在,陈子雄除安排部分难民继续开垦耕地、种植蔬菜外,绝大部分难民开始搭设木屋了,争取在入冬前能全部住进木屋内。库页岛上树木多得很,根本不愁搭房屋的木材。砍伐下来的树木还源源不断运回苏州。

 在李家巷那边,杨占文的部队修通了煤矿到码头的道路,码头木头栈道桩都已打好,也铺上了木板,码头正式投入使用了。

 李家巷的煤矿几乎不用详细勘探,平步青的勘探队到刘云龙在图上标出的地方后,发现煤都已露头了,把表层的土扒开就见到厚厚的煤炭。

 李家巷的煤炭开采后,库页岛所有的蒸汽机使用的煤炭就不用从遥远的苏州府运过来了,节省下来的船舶运力还可以运更多的物资、人力。

 平步青的勘探队已在勘探石灰石矿了,同时进行地质调查,看看能不能在“平江谷地”找到黏土矿。今后库页岛上要建瓦房,需要砖、瓦、石灰、水泥,即使找不到黏土矿,也能用水泥、砂及岛上的泥质火山灰来烧制砖、瓦。为解决岛上居民的居住问题,近几年需要烧制数千万块的砖、瓦。

 刘云龙回到库页岛后,召集陈子雄、杨占文、平步青、邹锡熊、罗修源等人开会。

 刘云龙指着挂在墙上的地图,向大家介绍虾夷岛地区、黑龙江地区、马加丹地区、安东半岛地区、楚科奇地区、雅库特地区、阿拉斯加地区的情况。

 刘云龙说道,虾夷岛、库页岛、安东半岛及黑龙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这些地区的很多地方可以种植农作物,虾夷岛、黑龙江中游、库页岛南部地区甚至可以种植水稻。雅库特中南部地区、楚科奇中部地区、阿拉斯加中南部地区属于亚寒带气候,因天气寒冷,没法种植农作物,但很多地方可以放牧。雅库特地区的北部、马加丹地区的中部(即科雷马山原)、楚科奇沿海地区、阿拉斯加的西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属于寒带气候,都处于北极圈内,那里没有树木,只有地衣、灌木、草丛,我们把它称为苔原地带,每年夏季五月底到八

月中旬,苔原植物可以利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完成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

 这些地区除了黑龙江中游、虾夷岛有十几万人口外,广柔的黑龙江下游地区、雅库特地区、马加丹地区、楚科奇地区、阿拉斯加地区加起来也只有十几万人,人口密度连每平方公里0.5人都不到,今后即使我们从内地移民几百万人过来,人口密度也达不到每平方公里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