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搪瓷 陶瓷(第3页)

 刘云龙拿着雨伞来到盘门制衣厂,让商周祚给雨伞加上伞面。

 商周祚左看右看不知道怎么把伞装起来。

 刘云龙就动手示范了一下,说道:“你把伞面装在伞的撑架上,再去化工厂拿点硅油,把硅油涂在伞面上,不就是一把漂亮的雨伞吗?”

 商周祚问道:“怎么这种雨伞可以折叠的?”

 “可以折叠不好吗?口袋里都能放下,多方便呀。”

 “这可又是一种新产品。”

 “当然,以后我们就生产这种折叠伞。”

 “这种新产品肯定能卖好价钱。以后由我厂组装吗?”

 “得了吧,你做衣服还来不及呢。”

 “我这还不是想多赚点钱吗,年度的财务报表看着舒服点。”

 “我已让我岳父家生产这种伞了。”

 “你媳妇还没过门呢,胳膊就往那边拐了,可真有你的!”

 “去去去。啥叫胳膊往那边拐?这种低端技术的产品,我们都要放出去给别人做。像你这个制衣厂,今后也要转让出去。”

 “啊?那今后我生产什么?”

 “今后你生产高端产品。”

 商周祚一听有高端产品生产,就缓了口气,问道:“这把伞,你啥时候要?”

 “后天你要把伞给我。”

 “这么急?”

 “陈大人升任登莱副使了。这把伞是送给他的。”

 “你这是给他送‘万人伞’?”

 “算是吧。”

 “陈大人是个好官。后天我一定把伞做好。”

 刘云龙趁空来到秀水书坊。

 辛广恩看到刘云龙后,忙说道:“你要的书找到了,不过不是原版,是嘉靖二十一年的抄本。”

 “难道原版已失传了?”

 “这个就难说了。还找到一本《西洋记》,你要吗?”

 刘云龙听后心想,《西洋记》的全称是《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于是说道:“《西洋记》杜撰的东西太多,不真实,权当看《三国演义》吧。你立即把《瀛涯胜览》翻印2000套。”

 “翻印了给谁看?”

 “今后有用的。”然后,刘云龙问辛广恩:“油墨印刷在用了吗?”

 辛广恩说道:“已在用了,确实比铅字印刷快多了,还可以油印成蓝色、黑色、红色等颜色。”

 “很好。不过,要公开出版的话,还是要靠铅字印刷。”

 “嗯,试验过了,油墨印刷的话,一张蜡纸油印超过500张就不怎么清晰了,不如铅字印刷了。”

 “你把这种油墨印刷术,立即推广到各坊、铺、厂、矿和学校,特别是学校,今后可以用来印刷测试题、考试题。”

 “好,我来把油墨印刷术告诉康富标、陆东鸣、曹剑、唐苏殿、时匡他们。”

 “嗯。现在有多少人给你投稿?”

 刘云龙鼓励各厂、矿、铺、研究所的人把研究的心得体会、工艺步骤、生产经验写成文章来发表,凡发表一篇论文,奖励5两,年度还评选先进论文,一等奖是100两,二等奖是80两,三等奖是60两。

 辛广恩说道:“现在至少有30多个人写了论文,书坊里人手紧张,都来不及刻字。”

 刘云龙说道:“那你赶快再招人呀。”

 辛广恩问道:“是不是真的给写论文的发奖励?”

 刘云龙说道:“真的

呀,只要是写了论文的,每人5两银子。年终再评选优秀论文,好的就奖100两银子。”

 辛广恩说道:“那你每年得准备几千两银子了。”

 刘云龙说道:“他们写得论文,都是改进工艺、创新发明的,用他们的方法生产的话,可以节约几万两银子,你说合算不合算?”

 辛广恩说道:“那当然是合算的。我马上再招10个人专门来刻字,这样速度会快很多。”

 刘云龙说道:“今后,你还要办报纸。”

 辛广恩一听,忙问道:“报纸是什么?”

 刘云龙说道:“官府有塘报、邸报,我们民间也可以办一份类似的刊物,把每天发生在各地的新闻登载在刊物上,还可以向老百姓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刊物就叫‘报纸’。”

 辛广恩说道:“现在就办吗?”

 刘云龙说道:“可以呀。你再招一些读书人,让他们做记者。”

 辛广恩问道:“啥叫‘记者’?”

 刘云龙说道:“就是给你的报纸提供素材的人。你自己招的人属于专业记者,民间向你提供报纸素材的记者,也叫投稿人,投稿人给我们的报纸投稿后,我们要给他们支付稿费的。”

 辛广恩问道:“给他们多少报酬?”

 刘云龙说道:“这个要根据他们提供材料的字数来确定的,字数多给的报酬就多,字数少给的报酬就少,不过最少是5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