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给我铸炮报仇(第2页)
“你见过兵部的报告了?”
“我哪有能耐见到兵部的报告。”
“那你怎么知道这么详细的?”
“他们不是还喊我刘半仙吗?”
“真是仙娘告诉你的?”
“是呀。”然后,刘云龙问道:“我们的大炮不是一直比清军的厉害吗?”
“那是以前,现在他们的大炮比我们的厉害。”
“那怎么可能呢?”
“都是该死的孔有德、耿仲明,他们叛乱后,不仅给建奴带去了大批造炮的佛郎机人,还带去了大量炮兵、舰船。”
边上的何成插嘴道:“真的。崇祯六年(1633年),登州参将孔有德、登州守将耿仲明率部叛乱降清。当时有300多名葡萄牙人在登州帮助大明建造大炮,还有大批经过训练的炮兵。孔有德、耿仲明降后金后,把这些葡萄牙人、炮兵及制好的大炮全部带到了后金。皇太极得到这批葡萄牙制炮技术人员、工匠、炮兵和大炮后,非常高兴,不仅任命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还令那些工匠给他们造大炮。所以建奴的大炮射程比我们的远。”
刘云龙问道:“那枪怎么也不如清军的呢?”
“我们大量使用的是三眼铳,只装备少量的火绳枪。清军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他们的火铳兵使用的都是火绳枪。”
刘云龙就说道:“那你们也不该来找我呀,你们应该去找你们的兵器营。”
陶红说道:“我们的兵器营做做弓箭、大弩还行,造不了远程大炮。我们使用的大炮都是工部以前打制的,不行。”
“我也不会造炮呀。”
“一年前你说不懂打刀,还不是打成了吗。我再给你一年时间,行不?”
“再给我一年的时间?你这是什么口气呀,你是工部的人还是兵部的人?”
“我不是哪个部的人。算我求你,好吗?”
“这还差不多。”
“那么说,你答应了咯?”
“我可没答应你什么。”
陶红拿出女孩子的绝招,撒娇道:“求你了呗。”
刘云龙说道:“你一个姑娘家,要炮干嘛?”
“我要报仇,为我爸报仇,为刘伟报仇,为死去的2500多名苏州卫将士报仇!”
“我们不是派了一个人去你们兵器营了吗?”
“他只会做炮弹,不会造炮。光有炮弹,没炮有个屁用。哎,话说回来,他做的炮弹威力还真猛。”
“有了这种炮弹,你们好好使用炮兵战术的话,比如抵近射击,这个世上已没人是你们的对手了。”
“这个我懂,可是我们要是有远程大炮的话,岂不是更能横行天下?”
“我的姑奶奶,你要横行天下,难不成想做武则天?”
“这可是你说的。你不答应我的话,我就去官府告你,说你鼓动我造反做武则天。”
“你不带这么耍赖的,横行天下可是你说的。”
“我横行天下不好吗?我就是要把建奴按在地上打,把那些贼寇消灭掉。可我没说要做武则天。”
刘云龙拿她没撤,缓口气说道:“行行行,算我说错了。”
“这还差不多。怎么样?1年时间够了吧?”
“你去拿工部或兵部的文书来,我就答应你。”
陶红见刘云龙松口了,刚想高兴起来,可一想到要朝廷的
文书,忙说道:“我哪里能搞得到工部、兵部的文书。苏州卫指挥使或苏常兵备道的文书,行吗?”
“只要你拿来官府的文书,我就答应你。”
“好,说话算数。我们拉钩。”说着,陶红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伸出了手指。
刘云龙说道:“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又不是小孩子了,不能拉钩的。”
陶红说道:“这我不管,反正这里没有外人”,说着就强行拉过刘云龙的右手,掰开食指,拉了一下,说道:“我们拉过勾了。我给你找官府的文书去。”
说完,陶红起身离座,风一样地与何成一起走了出去。
陶红走后,母亲从后院走了进来,她其实一直在后院听着他们的对话。
母亲问道:“这是哪来的姑娘,怎么这么野?”
刘云龙说道:“她是苏州卫陶千总的妹妹,估计平时野惯了,你也别见怪。这次她是来找我造炮的。”
母亲担心地说道:“你可不能答应。私造兵器,那是要杀头的。”
刘云龙说道:“我哪能私造兵器?我让她去拿官府的文书来。”
母亲说道:“这还差不多。”然后想起了什么,问道:“嗯,你能造炮?”
刘云龙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小菜一碟而已。”
“还小菜一碟?”
“妈,对于我来讲,现在造炮一点难度都没有。”
母亲听后,带着疑惑的眼神回后院去洗衣服了。
让我们来捋一捋大明时期的武器。
火铳在元朝的时候就使用了,随着蒙古人征服东欧大部分国家后,火铳技术传到了欧洲,在那时中国和欧洲在枪械制造方面基本没差距。
明朝使用的三眼铳有三根枪管,能连发三枪。战斗中,开完枪还能当榔头使。
后世有本讲述明史的网红书籍走红后,把“三眼铳”奉为明军“远能射近能锤,长短无往而不利”的神器。其实,三眼铳的枪膛这么短,根本射不远,三四十步(20-25米)的距离,连盔甲都射不穿,而且准头太差,连戚继光都不想用这种火器。这种“三眼铳”一直流传到了后世,好多地方逢年过节,或办婚丧喜事时,把它当做礼炮放,“彤、彤、彤”几声,倒是比放爆竹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