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巡抚黄希宪(第2页)

 那个纺工说道:“回大人的话,可以的。”

 黄大人问刘云龙:“刘木匠,你现在做了多少台机器?”

 刘云龙想了想,说道:“回大人的话,总共做了1700台。”

 黄大人又问道:“听说你卖一台机器要30两?”

 刘云龙说道:“是的。”

 黄希宪听后,说道:“这个机器的轴承是铜做的,成本不低呐,30两银子1台机器也不算贵。”他转头问陈洪谧:“陈大人,如果你苏州府有2000台这样的机器,可以纺多少线?又可以收多少税?”

 陈知府说道:“2000台机器每年可纺1168万斤棉线,按税银2分算的话,可收税8176两。”

 黄希宪指着刘云龙,对陈洪谧说道:“他做的机器你又可以收多少税?”

 陈洪谧说道:“刘木匠做2000台机器的话,按三十取其一,可收税1200两。”

 黄希宪说道:“要是苏州府境内有1万台这样的机器,明年苏州府就能完成朝廷的赋税了吧。”

 陈洪谧、牛若麟、叶承光听后,连忙点头。

 黄希宪对陈洪谧说道:“像刘木匠这样的手艺人,我们要支持,既能养活很多人,又能增加府衙的收入。”

 陈洪谧说道:“抚台大人,我们苏州府一直支持刘木匠的。前几个月,我们还支持刘木匠买地开作坊,就是在城南那块地。”

 黄希宪听后,问刘云龙:“原来那块地是你买的?”

 刘云龙说道:“回大人的话,是我买的。”

 黄希宪问道:“你开什么作坊?”

 刘云龙说道:“开织坊。”

 黄希宪问道:“有几台织机呀?”

 刘云龙说道:“ 240台织机,120台纺纱机。”

 黄希宪听后,大吃一惊,问陈洪谧:“你的织造局有多少台织机?”

 苏州织造局是由苏州府管理的,陈洪谧见抚台大人问话,忙说道:“织造局有780台织机,92台纺机。”

 黄希宪问道:“织造局一年能织多少布?”

 陈洪谧回话道:“去年织了4万绸布。”

 黄希宪又问刘云龙:“你的织坊一年可织多少布?”

 刘云龙想了想,说道:“如所有织机都织绸布的话,可织3.5万匹。”

 陈洪谧听后,忙问道:“不可能吧?你的织机没织造局的多,怎么可能一年织3.5万匹呢?”

 刘云龙答道:“陈大人,我不诓你。我的作坊准备在明年年初开业,届时,希望大人能来视察。”

 黄希宪听后,说道:“如此说来,我也是要去看看的。”

 刘云龙忙说道:“欢迎抚台大人莅临指导。”

 黄希宪对陈洪谧说道:“如刘木匠的织坊真能织3.5万匹绸布的话,明年我可以放心回京城述事了。”

 陈洪谧心想,刘木匠的织坊真能织3.5万匹绸布的话,苏州府一年就能增加5万两的税赋,抚台大人确实可以放心地回京城述事了。

 黄希宪又问刘云龙说道:“听说你有个外国人师傅,对吗?”

 “是有个外国人老师,他只是教了我一些巧术,我做的每一样东西,都要向他付专利费。”

 “专利费是什么意思?”

 “大人,专利费就是使用别人专用的技术所支出的费用。”

 “那么说,专利费是你的外国师傅收的?”

 “是的。”

 “你知道他在哪里吗?”

 “他在国内云游四海,传教为业,草民真的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

 “他叫什么名字?”

 刘云龙随意扯了一个人名,答道:“大人,他叫爱迪生,是个英国人。”刘云龙他不能说爱迪生是美国人,这时候美国还没立国呢,也不能说爱迪生是意大利人,罗马教廷派了很多意大利人来中国传教,说了是意大利人的话,万一被哪个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回罗马教廷一问,就会露馅的。

 果然,黄希宪说道:“前几个月,意大利的毕方济在无锡传教,不知道他认识不认识你的外国师傅。”

 毕方济是1613年来中国传教的,先后在北京、嘉定、淮安传教,今年到了无锡。黄希宪来自京城,又巡抚江南十府,知道毕方济的一些事情。

 刘云龙说道:“毕方济是意大利人,爱迪生是英国人,我猜测他们两人不会相识的。”

 黄希宪问刘云龙:“刘木匠,这种轴承,你能给我几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