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半个郎中(第2页)

 “普通放大镜还是看不见的,要用能放大几十倍、几百倍的放大镜才能看见。”

 “有这么小的虫子吗?”

 在明代的中医概念里,还没有细菌、病毒,所以坐堂郎中会这么问。

 “有呀,这么小的虫子多着呢。”

 “胡扯,还有人看不见的虫子?既然是虫子引起的,干嘛还要用当归?”

 “是护脾护肝用的。”

 晚期血吸虫病人会因肝肿大、脾肿大、肝硬化、肝腹水导致死亡,所以这味药要保肝保脾。

 “你要给谁治这个病?”

 “给我伯父。”

 “小伙子,你伯父的那个病到什么程度了?”

 “肚子大到像怀孕5个月的孕妇了,人很瘦。”

 “哎呀,照这个样子,看来挺不过三年呀。”

 “我担忧的就是这个。他看了好多郎中都没治好,我想试试这个方子,就是不知道各草药的计量。”

 “你是准备死马当活马医?”

 “对呀,说不定会有效呢。”

 “这样吧,既然你想试,那我来给你伯父配伍一下,行不?”

 “多谢了。”

 “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你伯父的病没看好的话,你可千万别说我没本事。”

 “怎么会呢。不过,说不定你是神医,把我伯父的病看好了呢。”

 “你是夸我呢,还是损我?”

 “我绝对没半点损你的意思。”

 坐堂郎中于是坐了下来,拿起毛笔重新写了张方子:蛇舌草0.6两,金银花1两,苦参0.5两,三棱1两,当归1.1两。写好方子后,签好字再拿出印章盖上,然后让药房里的小二给刘云龙抓药。

 在古代,郎中行医也是要签字、盖章的。

 在郎中盖印章时,刘云龙才知道郎中叫“郑伯荣”。后来才知道,这个郑伯荣是吴门医派郑氏家族掌门人郑之郊的侄儿,此是后话。

 店小二抓药时,刘云龙给郎中递上诊疗费、药费。

 坐堂郎中说道:“你伯父又没来,诊疗费呢我就不收了。如你伯父吃了这贴药,病情好转的话,你留给我的这个方子就算作诊疗费了,可以吗?”

 刘云龙说道:“行。”

 “这贴药,你拿回去后先给你伯父吃半个月,半个月后让你伯父亲自来一趟。”

 “好的。”

 他回到水车浜后,先到了伯父家,让伯父试着用这贴药来治疗“大肚子病”。伯父说已吃了十几年的药了,这个药又用吗?

 他告诉伯父,这贴药即使治不好“大肚子病”,也能控制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半个月后,你与村里患有“大肚子病”的人一起去一趟盘门的“青囊堂”药房。

 他的设想是只要伯父和村里患有“大肚子病”的人能挺过这几年,待他造出酒石酸锑钾、吡喹酮,就能彻底治好“大肚子病”。

 回家后,他把买好地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忙跟着儿子来到了城南,果真看到了地里钉好的木桩,这才相信刘云龙真把地买下来了。

 刘云龙让父亲赶快去落实造房子的作头。

 第二天,刘云龙去知府拿鱼鳞本,被师傅看到了。

 师傅问他,你小子哪来的钱,竟然买了40亩地?

 显然,蔡通判把量地的事告诉了钱师傅。

 刘云龙推脱说,是父亲借了钱买的地,然后没多说,就离开了知府。

 他本想让师傅来做木匠作头,但仔细想了想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一是不知道师傅什么时候结束,二是按民间的规矩,满师的徒弟家造房子时,师傅可以来做工,但不能来做作头,否则别人会认为师傅没把徒弟教好。

 刘云龙的父亲、伯父、叔父、堂哥带了十几个村里人到那块地,把地里的耕植土挖起来。

 这些耕植土肥沃得很,不能浪费,得移到附近的耕地里。挖掉耕植土后,再开挖墙角、回填土方。

 刘云龙早就计算好了,挖去表面30厘米耕植土,场地需填高到比原地面高20厘米,室内再比场外高5厘米,码头建造时开挖的土方可用于回填土外,还需购买约1万立方米的土方来回填。

 附近几个租种官田的人走来看热闹,几个熟识的人还过来和刘万禄他们打着招呼,打听什么时候招工?

 刘万禄告诉他们,只要是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都可以来应聘。

 他们问50岁以上招不招?

 刘万禄说这个要他儿子来定。

 刘云龙去了葑门外。他听说长洲县葑门外那里正在开挖河道,因此他从葑门出了城。

 葑门一带湖泊较多,盛产茭白、荸荠、菱角、藕、水芹、莼菜、茨菇、鸡头米等水鲜,这8种水鲜在苏州号称“水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