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扩大再生产(二))(第3页)

 苏式月饼源于唐朝,盛于宋朝。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焙烤工艺加工而成,特点是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酥脆。

 月饼的口味绝大部分是甜味的,但苏式月饼中有一种月饼叫肉月饼,是咸味的。肉月饼是苏式月饼中的佼佼者, 也可以说是月饼家族中的独行者,是用三分肥肉、七分瘦肉剁成肉酱,配上辅料做的。苏式肉月饼恐怕是全中国仅此一家。

 在后世中秋季节,苏州、上海、无锡、南京、杭州的各大月饼店门口都会排上长长的队购买刚刚出炉的肉月饼。

 刘云龙买的肉月饼,给铁铺的铁匠、家里的女纺工每人10个肉月饼,作为他们的福利。多余的留着晚上自家吃

 吃了午饭,刘云龙取出尺子、鹅毛笔、纸张开始设计知府后花园的改造方案。

 知府的后花园是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建造的,当时是知府衙门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00多年了。后任的几个知府把它改为后花园,是知府太太、小姐游玩的地方。几任知府大人都只注重门面,对衙门翻造过几次,却忽视了对后花园的维修。

 刘云龙考虑到后花园的围墙与衙门的围墙高低不一,应该把围墙拉平,外人看来依然是个整体。既然是后花园,东门距府前街太近,应该往北移十几步,这样外人不易打扰。原有的戏台太低,视野不清,应该再提高一点,两侧的墙体略微斜一点,便于将唱戏的声音反射到观众席里。院子里房子的格局应该进行调整,主厅放在中间,两侧再放副厅,中间保留小水池和假山,然后在后院里增加一个大花园,在大花园里挖一个大水池,用来养锦鲤鱼,西南、东北各造一座假山,二个假山顶分别造一个亭子,可供人观景、喝茶、聊天、下棋。原有的院子四周少有走廊,下雨天不便于人员走动,应该加一些走廊......

 他边设想边画着图。三天后,一套知府后花园的设计方案完成了。

 刘云龙看着图纸上的线条和工整的仿宋体注解,心想,不知知府大人能不能看中他的方案。

 各个木匠铺把第一批机器的零部件送来了,刘云龙分别到伯父、叔父家组装机器。机器组装完后,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看着放在家里崭新的机器,都高兴得不得了。伯母、叔母早已选好了几个应聘的女工,只待明天他们的男人到线坊里领了线锭后开工。

 晚上,伯父叫上几家人一起吃饭。吃饭期间,伯父、叔父和父亲商定,他们明早一起把刘云龙家已拉细的线送到线坊,再从线坊领取几千锭线。

 刘家三兄弟挑着线锭来到陈家线铺时,陈掌柜也没在意,就立即把换成的17.5两银子给了刘万禄。

 在明代崇祯年间的前期、中期,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在10两银子左右,1两银子相当于后世的600元人民币。到了崇祯十三年,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费已涨到12两银子。这次陈掌柜给刘万禄的17.5两银子已足够他一年的开销了。

 刘万禄接过银子后,问陈掌柜,能不能再领4000锭线时,陈掌柜想,水车浜的人怎么都开始拉细线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再给他们4000锭吧。于是,他又雇了条船,把4000锭粗线送到了水车浜。

 当船到水车浜时,河边拥满了村里人。他们前几天听说刘大富的孙子在做新的家具,后来才知道是做机器,接着又听说刘家在招人做工,今天听到了刘家三兄弟家里传来的机器声音,纷纷跑到他们家里来看。当他们看到摆开的18台机器后,都看呆了。

 水车浜的女人在家大部分都从事纺线、缫丝、刺绣,都懂技术,更懂行情。

 1台机器1天拉线16斤,1年就有200两银子进账,刘家三兄弟每家6台,每年就是1200两银子的收入,恐怕连知府的俸禄都没这么多。在刘家大门前叽叽喳喳时,看到河里摇来的船,船里装满了线锭。当听说这一船有4000锭时,他们又算计开了,4000锭粗线拉细后,可赚140两银子。于是,他们一边帮船工把线锭搬到刘万禄家里,一边问刘万禄,你儿子还做不做机器?做的话,卖不卖?卖的话,多少钱1台?刘万禄说,这个你们要去问我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