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扩大再生产(二))


再造汉明第18章 扩大再生产(二))

 第18章 扩大再生产(二))

 平江大街是南北向的,全长3里余,就在平江河边上,在后世称为平江路。平江路有十口古井,因此在宋代、元代称为十泉街,到了明代因纺织业的兴起,改称平江大街。后世的网红街巷“同德里”就在这条平江大街上。

 苏州还有一条东西向的街,街上也有10口井,也被称为“十泉街”,在宋代、元代是与南北向的“十泉街”重名的,明代南北向的“十全街”改名为“平江大街”后就不再重名。

 历史上到了清代后,因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他到苏州南巡时,苏州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将这条东西向的“十泉街”改名为“十全街”。

 明代的平江大街、临顿路是苏州的纺织中心,史载“河的两边家家都有机织声”,因此也集中了大批线坊、丝坊。

 平江大街以棉纺为主,临顿路以丝织为主。

 平江河里船来船往,不时传来船工的吆喝声。这些船把来自常熟、吴江、太仓、嘉定、嘉兴、湖州、无锡、宜兴、常州的棉花、棉线、蚕茧、生丝运到苏州,也把苏州的布匹、丝绸运往外地。

 刘云龙沿着三里多长的街道逛了一圈,看到沿街两侧足有400多户织坊,如按每家织坊最低拥有10台织机算,仅平江路就有4000台织机,相应配套的拉细机、纺纱机也当在4000台左右,也就是说苏州仅平江路就有各类纺机8000台,怪不得平江路的不少桥梁上都有等着做工的人,盼望着能被织坊掌柜雇佣。

 在苏州的平江大街、临顿路集中了线坊、织坊、染房,待雇佣的工人就在桥头等着坊铺来雇佣。如被雇佣的话,不仅午饭有了着落,还能赚30文钱。如没人雇佣的话,只得打道回府,明天再来。

 苏州还不是棉纺中心,江南的棉纺中心是松江府和苏州府的嘉定城,仅一个嘉定县城就有6000台织机。

 苏州城的丝织业比棉纺业发达,其实是丝织中心,因此朝廷在苏州设有丝织织造局,派有提督太监驻守苏州,为皇宫监造织品。苏州织造局设在苏州的临顿路附近,刘云龙初步估计在临顿路的各类纺机不会少于2万台。

 苏州阊门外山塘街、上塘家有数千家店铺,几乎可以买到国内外的所有商品。

 刘云龙终于清楚了在后世历史书上说的明代苏州具有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个什么样子。他也觉得有幸穿越到了苏州,而不是穿越到了正在混乱之中的山西、河南、山西、北直隶。既然穿越到了苏州,那就要利用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等地发达的纺织业来发财。

 刘云龙在路过的店铺里给妹妹买了豆腐干、枣泥饼,还买了一只卤鸭,准备回家大快朵颐。

 等回到陈家线坊时,工人已把2000多个线锭装好了船。这种船是单橹船,只需一个橹子就可以了。船上除了橹工,还有二个挑夫。

 1个多小时后,船摇到了水车浜。用船运货比用车送货省事,船到河边可以直接把线锭搬回家。

 船靠岸后,橹工把船用缆绳固定在河边的一颗树上,放下跳板,挑夫就把线锭一筐筐的送到了刘云龙家。橹工只管摇船,是不用挑货的。不一会儿,线锭全部搬完了,橹工摇着船离开了水车浜,回平江河去了。

 今天因为没线锭了,妈妈给堂嫂和另几个纺工放了假。待船工都离开后,父亲把银子交给了母亲。张大妹接过银子了,赶紧回屋把银子放好。

 从房里出来后,妈妈告诉刘云龙,说他师傅让人带信来,知府衙门要造房子,先让师傅去看看该怎么造,需要备多少料。如刘云龙没事的话,十五日陪师傅一起去看看。

 刘云龙心里明白,师傅是怕他没事做,想给他点活干干。

 家里放了6台机器,刘云龙也没地方制作机器,因此,午饭后,他坐在自己的房里开始策划怎么扩大细线机生产规模。给伯父、叔父家做12台拉细机,成本在180两银子,刘云龙有肥皂铺,还垫付的起。

 随着伯父、叔父家也购买细线机,他们用机器拉细线的事不久就会传开,届时来买细线机的人肯定不少,如都是由他一人做的话,恐怕会累死自己的,自己也没时间考虑其他事情了。

 他决定像线坊一样,将制作机器零部件的活外放出去,自己只要组装就行。他也不怕技术外泄,只要把轴承控制在自己手里,别人想仿制也不成。

 晚上,刘云龙点上马灯,把机器各个零部件的图纸又画了一套。

 第二天起床后,他先去了枣市街,把银子换成铜钱,然后在胥门外摆渡,过了运河进了胥门,在原万年桥东堍的一家木匠铺里,拿出一套辊轴的图纸,要求掌柜做200套辊轴,并把辊轴分批送到水车浜,货到付清余款。谈好价钱,付了定金后,刘云龙就离开了木匠铺,在附近的纺锭铺、铁匠铺分别预定了几千个线锭、挂钩。自己的铁铺要做轴承,还不如把做挂钩的事放给其他铁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