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扩大再生产(一)(第2页)
兄妹两个说说笑笑,半天时间很快过去了。刘云龙这次买了做五台机器的木料,因此要断的料比第一台多了5倍。
傍晚时分,伯母、婶母过来串门。她们因为听到隔壁连续几天叮叮当当了,想过来问问究竟在做什么家具。等来到刘云龙家里,看到刘云龙的妈妈正在拉线,但这台机器从来没见过。
二个人都问道:“哎呀,二房里呀,你这是哪来的机器呀?”
苏州人妯娌之间的称呼与外地人不一样。大兄的妻子称弟弟的妻子为二房、三房,弟弟的妻子称大兄的妻子为大房或大嫂。
刘云龙的妈妈一边拉线,一边说道:“是阿龙做的。”
伯母说道:“原来这几天阿龙在做这种机器?”
婶母也说道:“这台机器真好,与我们的纺线机比起来,拉线快,而且拉得细。”
伯母继续问道:“二房里呀,这台机器一天能拉多少线?”
刘云龙的妈妈说道:“还刚刚在试试呢,阿龙说可以拉16斤线。”
“16斤?”婶母听后,以为听错了,又重复问道:“是16斤吗?”
刘云龙的妈妈说道:“是的。”
伯母马上说道:“那太快了吧”,转过头对刘云龙说道:“阿龙呀,替姆嫚也做一台吧”。
苏州人称伯母为姆嫚,称婶母为婶婶。
刘云龙说道:“姆嫚,等我有空后再给你做一台。”
婶婶听后,忙说道:“阿龙,我也要一台。”
刘云龙说道:“好的。”
伯母、婶母和母亲聊了一会儿,都回家去准备做晚饭了。
吃晚饭时,爷爷、伯父、叔叔都过来了。伯父叫刘万福、叔父叫刘万寿。
刘云龙忙给几个长辈泡茶。
他们一边和刘万禄一家说着话,一边围着机器转了几圈,还在车架上摸了摸,看来机器很结实。等刘万禄一家吃好饭,还没收拾好碗筷,他们就坐了下来。
爷爷坐好后,问刘云龙:“阿龙,这台机器真是你做的?”
父亲立即接过来,说道:“是他做的,你看,那边还堆着好多木料呢。”
爷爷又问道:“这台机器,一天能拉16斤线?”
父亲说道:“现在还只能拉10斤线,等熟练后可以拉16斤。”
爷爷问刘云龙:“小龙,做一台机器要多少钱?”
刘云龙早核算过了,做一台纺线机成本在15两左右,主要成本是青铜轴承,木构件倒是用不了几个钱。
刘云龙在爷爷面前可不敢撒谎,说道:“材料钱是不多,关键是技术”,他指着机器中的轴承说道:“关键技术就是这个轴承。”
伯父问道:“轴承是关键技术?”
刘云龙说道:“是呀,你以前见过这种轴承吗?”见伯父摇摇头,继续说道:“我那个外国老师教的,他说我每做一台机器要付给他5两银子。”
叔叔问道:“什么?这么贵?”
刘云龙说道:“没办法,做轴承很麻烦,所以贵。”
爷爷说道:“今天我过来,是想让阿龙给他伯伯、叔叔也做一台。”
刘云龙说道:“我下午就答应了呀,等我有空就给他们做。”
爷爷端详了机器半天,对他几个儿子说道:“阿龙刚刚学满师,不容易。这个关键技术,既然外国老师要收费,你们总不能让阿龙贴钱吧。”
伯父、叔叔听后,连忙说道:“这个我们都懂的。”
大家又聊了一下最近的稻田、棉花田的事,就各自回家了。
几天后,等他父亲从城里回来时,新做的五台机器又做好了。由于有了第1台的装配经验,后面5台的速度快多了。
刘云龙的父亲这次真拉了一车线锭,不过由于吴门桥不能过车辆,线坊的人用车把线锭送到盘门吴门桥后,让他雇人挑回家。幸亏盘门码头上有很多挑夫,不然他一个人可挑不动。他回家时,特意从城内买了2斤肉回来。
吃饭时,刘云龙看着碗里的红烧肉,嘴就馋得口水直流。在后世,他是一天不吃肉浑身就没力,可来到这个时代后,曾有好长一段时间吃不到肉。自肥皂赚钱后,家里已开始天天有肉吃了。一家人边吃饭,边听父亲讲他在线坊的事。
父亲说,他把纺好线的线筒交给掌柜时,掌柜惊讶地问我,你们村里是不是都做拉线的?怎么40锭线,几天就拉好了。我就说是呀,我们村里人人都做拉线活。掌柜说以前你们水车浜只有3家拉细线,怎么一下子拉细线的人多起来了呢。我问掌柜,这次能不能多拿点粗线?掌柜说,既然你们村做拉线活的人多了,而且质量不错,这次你就带个200锭回去吧。于是,我就拿了200锭回来。
妈妈问道:“纸筒的钱呢,没和掌柜说嘛?”
父亲一听,忙说道:“我只管高兴地拿线呢,又忘了和掌柜算纸筒的钱了。”
妹妹在旁边不开心地说道:“这几天我可是白干了。”
父亲说道:“小梅,你放心,下次我一定把纸筒的钱和老板结清。”
妈妈说道:“就知道你是个猪脑子。下次去的时候,把纸筒的事写在纸上,省得你老是忘记。”
妹妹马上说:“妈,我来写。”
妈妈问道:“小梅,你的刺绣活赶完了吗?”
妹妹说道:“这几天我不是给你们做纸筒吗,哪有时间赶刺绣活?”
妈妈说道:“赶完刺绣活后,就别再做刺绣了,和妈妈一起拉线”,做刺绣赚的钱比用机器拉线赚的钱少多了。
妹妹说道:“妈妈,哥哥做了六台机器,我和你拉线的话,谁来用其它的四台呢?”
刘云龙说道:“招聘人呀,开线坊了。”
妈妈说道:“开线坊?那要请几个人?。”
刘云龙说道:“机器多了,当然要开作坊才能赚更多的钱。”
父亲说道:“你把机器放哪里开作坊?”
刘云龙说道:“先把机器放家里。我早看好了,你们看,家里除了留下吃饭、睡觉的地方,正好可以放下6台机器。”
父亲说道:“那你去哪里给伯父、叔叔家做机器?”
刘云龙说道:“就去伯父、叔叔家里做好了。”
他父亲、母亲听后,认为说的有点道理。妈妈问道:“那请人来做的话,一天给人家多少工钿?”
刘云龙说道:“和肥皂坊不一样,肥皂坊的工人是1天30文,拉线是技术活,可以给人家一天35文。不过,午饭得他们自己带”。
工人在城里做工的话,除拿30文工钱外,掌柜还供应一顿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