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真理(第2页)
可打官司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针对这一点陈景恪提出,所有面对大众的合同,都要经过人权部背书。
如果人权部背书之后,还出现了条款问题。
那事情就更简单了,杀几个不要命的贪官污吏就能解决。
所以,现在这些大户们,才会排着队的来人权衙门审核合同。
因为同时来办理的人太多,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人权衙门的官吏那是痛并快乐着。
不过总体来说,他们是高兴居多。
从私人角度来考虑,这意味着他们手中的权力终于开始兑现了。
所以,他们也是加班加点的干活。
啥?你说为啥拿自己时间为朝廷干活?
加班是我们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体现,懂不懂啊你。
最惊讶的还是普通百姓。
以往高高在上的主人,突然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不但对他们嘘寒问暖,还给他们涨了工资,甚至不允许他们加班干活。
这种前所未有的待遇,一度让百姓有些不适应。
事实上,何止是权贵官僚士绅豪强不理解人权,就连普通百姓也同样不理解。
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这种思想已经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即便是被奴役的人,也同样是认可的。
当然了,总有些人是‘异类’,会对强权说不。
于是就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
这句话对华夏的意义有多大呢,就这么说吧。
华夏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和族群的农民起义,加起来都多。
而这一切,都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所以,说华夏人温顺不懂反抗?
这才是最大的笑话。
基层的情况,通过密奏使和锦衣卫的渠道,快速上报给朱雄英。
他冷哼一声,说道:“都是贱皮子。”
陈景恪考虑的则是另一件事情:
“面对现在的情况,百姓们有些无法适从。”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是不到位的。”
朱雄英有些无奈的道:“朝廷已经利用各种渠道,向基层百姓宣传人权思想,只是效果有限啊。”
军队的宣慰使,利用预备役向民间宣传。
还有抚慰使、宣政使等等,都在做同样的工作。
陈景恪说道:“以前我们只是口头宣传,百姓缺乏切身感受,很难理解。”
“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改变,心中必然充满了好奇。”
“此时再告诉他们,必然事半功倍。”
朱雄英认同的点点头,说道:“好,我这就下令给大都督府,让他们派出所有预备役,去基层宣扬人权思想。”
这里啰嗦几句,大明的预备役是建立到基层的。
普通百姓成年后,每年都要参加一个月的军事训练。
如果外出务工,就在暂住地接受训练。
可以说,预备役的力量,是深入最基层的。
朝廷可以利用抚慰使,将信息直接传达给最基层。
这是当年朱雄英还是太孙的时候,和陈景恪联手打造的体系。
目前已经根植入大明的政治体系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陈景恪说道:“现在是时候发挥预备役的另一个作用了。”
“惩奸除恶光靠锦衣卫是不够的,让预备役也动起来,对民间的恶势力进行打击。”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预备役多是本地人,我怕他们借机与地方恶势力勾结。”
“让他们配合锦衣卫行动吧,一切以锦衣卫为主,他们只需要执行。”
陈景恪有些无奈,说道:“也好,就这样吧。”
于是,朱雄英一道旨意传到大都督府。
大都督、镇远公顾成接到命令,立即召集诸将议事。
很快一条条命令从大都督府发出,传向全国各地。
以中都凤阳、南都应天为中心的惩奸除恶行动,终于在全国铺开。
-----------------
且说回凤阳。
别看桑敬在庞修德面前表现的胸有成竹,其实心里也是没底的。
主要是担心陈景恪生气。
毕竟谁都知道安平侯的思想主张,
凌迟更是他做主废掉的。
自己这么搞,就是和他唱对台戏。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若是自己被人这么打脸,肯定会暴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