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无题
历史赋予大明的使命。
听到这几个词,朱雄英激动不已。
换成以前,他早就大喊大叫的表示,大明当仁不让。
不过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他也成熟了,并没有如之前那般沉不住气。
老朱就更是淡定了,他什么没见过,不会因为几句话就被鼓动。
对陈景恪的分析他自然是相信的,但作为大明的开创者,他也有自己的思考。
更准确的说,他正在内心里,将陈景恪以往讲过的东西串联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
很早以前陈景恪曾经说过,华夏历史存在很多条并行的线。
其中两条是,君权的加强和万民获得更多人身自由。
更具体的来说,这是一君万民思想的具体表现。
所谓一君万民,就是君主直接统治百姓,剔除封建主这个中间层。
秦始皇理想中的制度,就是一君万民。
可惜夏商周几千年封建史,形成的历史惯性太强大了。
在他死后秦二世不争气,中间层也就是贵族阶层全面反扑。
秦朝失败还有个原因,生产力达不到,制度方面的准备也不够完善。
比如选官制度,秦朝自始至终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汉初也是靠军功集团和旧贵族搭建的管理体系,进行的统治。
直到汉武帝开创举孝廉,可以说察举制的历史意义不亚于科举制度。
生产力低,没有纸张和印刷术,就无法普及教育。
教育普及不开,官吏就只能从掌握文化的人中间选拔。
时间长了,新的贵族阶层就诞生了,也就是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秦汉隋唐以来,不管当权者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都在事实上参与进来,着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千年的发展,贵族政治被终结,文化制度有了长足进步,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大明确实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
前进一步,就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至于该如何构建这个新时代,他们已经在路上了。
不论大明能否成功,都至少往前迈了一步。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之前种种疑问都有了答案。
“好,还是景恪你讲的透彻啊,咱现在什么都通了。”
“你们放心大胆的去做,天塌了咱替你们顶着。”
朱雄英重重点头,说道:“皇爷爷放心,我绝不会让您失望的。”
陈景恪也彻底放下心来,有老朱这句话,人权部妥了。
任凭那些人如何反对,都翻不了这个天。
其实他的话并没有说完,方才说的那些都是内因,还有外因未讲。
不过既然已经说服了老朱,坚定了他的内心,也就没必要再啰嗦什么了。
剩下的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又陪老朱聊了一会儿,两人就起身去了未央宫给朱标请安。
结果等他俩到了地方,却没有见到马娘娘和圆圆。
一问才知道,两人刚刚才离开回慈宁宫了,只不过走的是另一条路。
陈景恪倒没什么,每隔两三天都能见一次面,也不差这一次。
朱雄英则是唉声叹气,他可是两天没见圆圆了,实在想念的很。
朱标发福了许多,行动不便发福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因为饮食控制得当,加上每天都会在内侍的帮助下活动,倒也不算胖。
朱标对政务倒没怎么过问,他更关心的是洛下学宫那边的成果。
还劝诫朱雄英和陈景恪:“牢记求同存异这四个字,学术的问题尽量用学术的方式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也没必要掀桌子。”
“需知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不采纳他的学说,本身就是最严重的处罚。”
两人都奉命承教。
对于解缙的事情,朱标也给出了建议:
“天下如他这般的读书人比比皆是,不尊俗流、自命清高是他们最大的缺点。”
“但他们视荣誉为生命,敢于谏言,是不错的异见者。”
“景恪经常说,当朝廷只剩下一个声音的时候,往往也是危险即将到来的时候。”
“朝廷还是需要他们这些异见者,来提供反面意见做参考的。”
“对待他们要牢记一句话,可用可信不可重。”
陈景恪心中赞叹,这番话太有朱标特色了。
他才是真的将求同存异这四个字放在心里,并应用在实践之中。
只可惜,身体原因让他过早的退出了政治舞台。
不过即便如此,他的历史评价也不会低。
又陪着他聊了一会儿,两人才一起离开。
毕竟现在朝廷政务繁忙,能抽出时间来看看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可能长时间逗
留。
大明是真的忙,不只是朝廷忙,地方衙门、百姓也忙,就连藩属国也跟着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