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539章 大明的历史任务(第2页)

 “景恪这几年发掘的那几个人才就不错,咱觉得都有宰辅之能。”

 换成别人,听到这话估计都要吓尿了。

 作为臣子,你举荐的十来个人都有宰辅之才。

 还都弄进了内阁当行走,你想干啥?


 但陈景恪却丝毫不担心,反而笑道:

 “您说的杨荣、韩克忠他们吧?确实都是大才。

 “这两年就会陆续外放去地方锻炼,希望他们能对得起朝廷的期望,干出成绩。”

 老朱提醒道:“记住解缙的教训,就算再器重他们,也要多留几个心眼。”

 朱雄英和陈景恪点一起点头道:

 “是,我们记下了。”

 接着老朱又问起了人权部的事情:

 “听说很多人都对人权部有意见,需不需要咱帮你们一把?”

 朱雄英连忙说道:“别,这点小事儿要是都摆不平,我这皇帝不是白当了吗。”

 “而且景恪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然后他将两人借助大分封,劳动力不足的机会,组建人权部的计划说了一遍。

 老朱思索片刻,说道:“办法是好办法,但不会那么顺利的,必然会有人做手脚。”

 朱雄英眼神里闪过一抹冷意,道:

 “我已经将贾思义召回京,由他亲自负责监察此事。”

 “为了大局着想,我自登基以来从未轻易杀过人,以至于有些人忘了我是您的孙子。”

 “正好借此机会杀伤一批,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天子之怒。”

 陈景恪说道:“其实现在是推行新政的最佳时期,这也是历史交给大明的任务。”

 “之前我常说,大明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也是源于此。”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个结论的?”

 “还是说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开启这个大变局?”

 最开始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就是大变局啊。

 后来察觉到貌似不对,这个变局来的有那么一点点点点大啊。

 然后一个疑惑就产生了,陈景恪是怎么得知大变局到来的?

 当时他认为,陈景恪是特别自信想要亲自开启一个大时代,所以才会这么说的。

 可是后来随着唯物论的出现,尤其是大同思想的定稿,他发现不对。

 按照陈景恪自己的理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这个大时代就不应该由他个人来开启。

 而是天下人共同开启的。

 可是不由他开启,他又是如何判断出大时代到来的?

 难道真的仅仅因为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他并没有直接询问陈景恪,而是试图自己分析。

 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

 今天陈景恪重提大变局,他就顺势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您太看得起我了,我可没这个能力开启一个大时代。”

 “历史是由万民创造的,我们最多就是在关键节点推一把。”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推导出来的。”

 老朱坐直身子,说道:“和咱说说,你是怎么推导的。”

 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好奇,这个问题之前确实忽视了。

 他倒是想听听,陈景恪是怎么推导的。

 换成以前,陈景恪需要思考、斟酌语言,才能进行回答。

 这次他只是略微沉吟,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夏商周是华夏文明的探索期和奠基期,他们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

 “夏政忠,忠之弊野;商政敬,敬之弊鬼;周政文,文之弊薄。”

 这里的忠,指的是朴素、简单。

 夏朝政治朴素无华,缺点是制度不健全有些不讲规矩。

 商朝重视祭祀以威服人,缺点是过于重视鬼神而轻视了人,以鬼神事迷惑欺诈百姓的事情也多。

 周朝注重礼法,但繁文缛节带来太多不便,且缺少人情味儿。

 “但不管怎么说,夏商周开启了华夏文明,并且在思想上完成了高度统一。”

 “这为秦朝地理上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汉是对夏商周的总结与再发展,他们奠定了华夏接下来两千年的制度模式。”

 “但有些遗留问题,秦汉依然未能解决,其中一个就是贵族政治。”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蛛丝马迹可以推断,始皇帝也有过退功臣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