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500章 奋进的松下纯太郎

 虾夷岛,一群商人正在码头等着装货。

 一名管事朝码头工人喊道:“都小心点,这些米比金子还贵。”

 “撒一点,你们半个月就白干了。”

 工人们都低着头,扛着麻袋小心翼翼的往船上走。

 管事的话虽然难听,可说的是大实话。

 这一口袋米,能顶他们数月的工钱。

 啥?你说工钱太低,剥削工人?

 还真不是,这里的工人每天都有二十文工钱,比大明还多出三分之一。

 如果运气好碰到船家想提速,甚至还会加工钱。

 总体算下来,他们赚的并不少。

 主要是这米贵,一斤都得上百文钱。

 在民间,这种米还有个名字,黄金米。

 价比黄金之意。

 不禁要问了,什么样的米,能贵成这个样子?

 一切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四年前大明将岛上的虾夷人尽数驱赶走,并正式占据该岛。

 将这里建成了经略鲸海的重要枢纽,鲸海舰队等机构的总部,也全部在这座岛上。

 去往殷洲的探险船,也会将这里作为补给站。

 为了长久占据此地,大明还迁徙了四五万百姓过来。

 形成了两座小城,十余座村镇。

 政治地位带动经济发展,这里的贸易也相当的繁荣。

 商人拉来一船船生活用品,换走岛上生产的各种物资,甚至还有粮食。

 是的,北海道这个所有人眼里的苦寒之地,竟然对外出口粮食。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辽东寒稻的培育。

 经过十余年的培育,辽东寒稻有了几个不成熟的品种。

 不过即便是不成熟的,也比以前要强的多。

 陈景恪做主,提前让这些寒稻问世。

 一方面缓解辽东粮食问题。

 另一方便可以借助民间的力量,自发的培育新品种。

 宋朝将占城稻和西南本土稻杂交选育,就是民间自发完成的。

 种植面积最广的,是产量较高的那种,亩产可以达到三百多斤。

 缺点是口感不太好。

 不过对当前的百姓来说,什么口感不口感的,产量才是最主要的。

 种植面积第二的,是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但口感最佳的那种,有钱人专好吃这玩意儿。

 不过朝廷限制了这种低产稻的种植面积,在市场上一直属于供不应求。

 这是虾夷‘黄金’水稻能产生的前提。

 虾夷岛的水热条件与辽东类似,有移民尝试将寒稻移植过来,发现竟然成活的很好。

 正是因为这个发现,大明才决定在这里屯田的。

 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结果不知道怎么就兴起了一股风潮。

 虾夷岛产的那种亩产低口感好的水稻,在海商中间流行开来。

 然后其他想吃那种低产口感好水稻的富商,也纷纷过来求购。

 当富人开始追逐攀比的时候,很多东西已经不能用常理来论之。

 一斤米从虾夷运送到大明本土,价格能翻到上百文还供不应求。

 虾夷岛远离洛阳,朝廷也管不过来。

 更准确说,朝廷压根就没打算管。

 弄出一个拳头产品,是振兴当地经济,吸引财富和人口的最有效方式。

 现在民间自己弄出了黄金稻,陈景恪又怎么可能会反对。

 甚至他还推波助澜了一下,将虾夷岛黄金米列为贡米。

 这一下就更加刺激了民间需求。

 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虾夷岛种植最多的,反而是那种亩产低口感好的水稻。

 黄金米也成了虾夷岛的标签和拳头产品,民间已经开始用黄金岛来称呼虾夷岛。

 只不过大明官方并没有确认这个名字,忒俗了。

 而且大明体系内,叫黄金的岛屿实在太多了。

 很多确实盛产黄金而得名,很多是因为别的原因。

 不过朝廷也没有确定虾夷岛这个名字,只是暂时采用而已。

 原因很简单,现在取个名字将来还要改,太麻烦了。

 将来把这里封给谁,就用谁的封国来命名。

 就在码头有条不紊运转的时候,突然有十几艘战船闯入。

 不过并没有去民用码头,而是停靠在了旁边的专用码头里。

 熟悉这里的人,看到这一幕,顿时就知道来者是谁了。

 只有外来的商人还在好奇,这是大明的水师战舰?

 可看起来不像啊,关键是上面没有悬挂旗帜。

 有商人去问码头管事,那管事笑道:“这是松下首领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