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494章 新的权力架构(第2页)

 鸿胪寺的职权也进一步确认,并且内部分成了两个机构。

 一个是理外院,一个是宗藩院。

 理外院主要负责和外国打交道,宗藩院主要负责管理大明的藩属国。

 工部属于被拆分的机构。

 比如将水利单独划分出来,成立了水利部。

 总管天下水利工作,比如江河湖泊的修缮维护等等。

 最主要的是,将漕运这个肥差,划归了水利部。

 国子监升格,级别等同于六部,负责天下政教事务。

 除了老部门的调整,也设立了一些新机构。

 比如设置了商务部,统筹管理天下商业。

 设立了革政部,主管革新工作。

 除了中枢各机构外,地方衙门也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增设了一些机构。

 比如革政局、商务局、工业规划局(工部下属)……

 这些机构都隶属于地方衙门主官管理。

 司法和监察机构也进一步完善,这两个机构只接受上一级管理,不受本地衙门管辖。

 这些机构的设置,完全是按照陈景恪‘管事’的总方针来的。

 将原本的三省六部制度,改的面目全非。

 以至于就连亲手完成这些机构设置的官员,都看的头皮发麻。

 太庞大太复杂了。

 关键是,这些机构看起来竟然是如此的合理。

 以至于傅安感叹的道:“以前我以为,淡马锡的官制已经非常全面,今日方知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詹徽却担忧的道:“基层衙门过于臃肿了吧,百姓想办事恐怕少不了奔波。”

 不少人也都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衙门越多,百姓办事越不容易找到对口的负责人。

 哪像以前,不管大小事儿,直接去县衙就可以了。

 打官司直接去提刑衙门。

 简单明了。

 傅安却说道:“詹学士多虑了,这些新增机构多是围绕具体的事设立,普通百姓一辈子都没机会与他们打交道。”

 “况且,以前大小事务都由县令负责,百姓倒是不会找错地方。”

 “可是那么多事情,县令一个人怎么处理的过来?”

 “就算找过去了,大多也是不了了之。”

 “很多事情甚至要拖好几年才能办好。”

 “与之相比,还是职能细分效率更高。”

 “百姓有需要,自然能找到对应的机构。”

 “这也是安平侯改革官制的初衷。”

 “再说,有能力与这些机构打交道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百姓了,还怕他们找不到衙门在哪吗?”

 众人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一开始百姓肯定会有些摸不着头脑,等习惯了自然就知道该去哪找人了。

 自己有点因噎废食了。

 不过根本原因,还是大家抱着老思维,一时间没有转变过来。

 这时,陈景恪恰好路过,见众人聊的开心,就问道:

 “哎呦,诸位阁老今天清闲啊,这是在聊什么?”

 众人连忙起身相迎。

 傅安和他关系最近,笑道:“哪有您清闲啊,我们忙的恨不得一人当两个人使了。”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是啊,您丢下一大堆事情自己享清闲去了,可把我们给害苦喽。”

 陈景恪大笑道:“哈哈……你们啊,这是幸福的烦恼,不知道别人多羡慕呢。”

 几人稍微闲聊几句,就将话题扯到了正事上。

 听完方才他们讨论的问题,陈景恪赞道:

 “詹学士的顾虑非常有道理。”

 “如果百姓要办理的事情,只需要一个部门就可以决定,那还好说。”

 “如果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做决定,恐怕到时候就会你推我我推你,让百姓来回折腾。”

 “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前解决。”

 众人不禁陷入了沉思。

 就拿开办作坊为例,新规定之下,开作坊需要办理许多证件。

 工业、商务都要批复。

 很可能各部门来回推诿,工业局让你先去开商务的证明,商务让你先去拿工业的批复。

 就算一切顺利,这个批文跑下来,至少也得五六个衙门。

 很麻烦。

 只有傅安,笑着说道:“此事简单,将各衙门放在一起不就可以了,当初淡马锡就是这么做的。”

 淡马锡并不是刻意这么做的,只是当初设立衙门的时候,弄到了一块。

 算是巧合了。

 其他人也都恍然大悟,纷纷点头,以为此法可行。

 陈景恪摇摇头,问道:“你们觉得,将水利司放在靠近码头的地方好,还是放在其他地方好?”

 众人都是聪明人,立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水利司自然放在靠近码头的地方好,方便就近处理业务。

 可是如此一来,就没办法和其他衙门放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