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490章 治心治事(第2页)

 朱雄英很是高兴,说道:“这邱尚书很识趣啊,那我也不能太小气。”

 于是,隔天就加封其为光禄大夫、太师。

 这个政治信号非常明显,所有人都明白封三公意味着什么。

 群臣无不感到惊讶,没想到邱广安就这么退了?

 邱广安也立即上书请辞。

 而且他请辞的理由,还不是什么乞骸骨啊之类的套话。

 而是直接点明,我退是因为圣皇和太上皇立下的规矩。

 这就相当于将此事摆在了明面上。

 以后谁也别想装糊涂,假装不知道这个规矩。

 总之,邱广安得到了他想要的,并且平稳落地。

 朱雄英又封赏了他一些钱财,并恩荫其一子孙出仕,此事终于落下帷幕。

 紧接着朱雄英又任命裴有为为新的内阁学士。

 这个任命完全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倒是没有引起什么反对的声音。

 裴有为别看职务高,年龄其实并不大,今年也才五十一岁。

 这个年龄自然不算年轻,可在朝中一众阁部大佬里面,妥妥的小年轻。

 以这个年纪出任内阁学士,可想而知他有多高兴。

 然而就在他刚刚熟悉了自己的工作,一件大事就迎头压了过来。

 这天陈景恪拿出了一个议题,让七位内阁学士回去思考,然后提交一份策论给他。

 朝廷设立官僚,是为了管理人还是为了管理事,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几位内阁学士面面相觑。

 虽然陈景恪经常给大家开小灶,但这般直接让他们写策论还是第一次。

 这是真把自己当老师了。

 没想到,读了大半辈子书,做了大半辈子官,都当上内阁学士了,还要被人布置作业。

 七人心里都觉得挺怪异的。

 不过更多的还是严肃,陈景恪一反常态,必然有大动作。

 看这个命题,莫非是要对官职动手?

 新皇登基两年,终于要开始变革了吗?

 新皇会变革,这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的问题。

 连老朱和朱标都这么干了,更受陈景恪影响的朱雄英不可能无动于衷。

 现在之所以没动,不过是刚刚登基。

 一来让全国上上下下熟悉他的存在,二来抚平老朱打压理学造成的动荡。

 现在目的达到了,开始变革就很正常了。

 本来大家以为,这次能平稳个五六年,没想到才两年就要来了。

 众人心中不禁有些沉甸甸的,变革就是对执政者最大的考验。

 谁不想安安稳稳的当几年大学士,然后平稳退休?

 可惜,这注定是奢望。

 有识之士都清楚,大明的变革远未完成。

 甚至可以说,洪武、建章两朝不过是打了个基础,开了个头。

 真正的大变革还在后面。

 现在终于要开始了。

 大家早就有心理准备,也就没什么人反对。

 到了这会儿真正铁了心反变革的,早就被边缘化了,不可能进入内阁。

 大家担忧的是,不知道新皇他们要怎么动手。

 他们只能猜测,这是准备朝着官职动手了。

 朱雄英和陈景恪什么都没说,只是让他们先把策论写出来再说。

 众人倒也不着急,因为不管怎么变革,都不可能撇开七学士。

 现在皇帝不过是想看看他们的态度,以及对此事的认识而已。

 不过他们也没有敷衍,这很可能将会决定,他们在内阁的排序。

 虽然名义上大家平级,可谁不想排在前列呢。

 所以,回去之后他们就将《大同世界》拿出来翻读,然后根据自己以往认知写了一篇策论。

 最重视此事的,还要属裴有为。

 刚上任就碰上新皇要变革,他实在有些绷不住。

 甚至一度怀疑,邱广安是不是提前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才着急退休的。

 他倒没有抱怨的意思。

 变革的途中最忌讳换人,皇帝在变革前先把人事处理好,是稳妥的做法。

 况且他‘年轻’有为,正想大展拳脚,又怎么会真的惧怕麻烦。

 只是皇帝太心急了,起码让他干上俩月,将工作理顺了啊。

 但这事儿他是做不了主的,只能硬着头皮上。

 而且还要好好表现,向大家证明他能胜任这个工作。

 所以,这篇策论他写的非常认真,翻阅了无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