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471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朱雄英登基后并没有采取什么大动作,这让群臣安心了许多。

 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竟然是招贤令。

 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群臣的意料。

 第一条正式诏令,往往昭示着皇帝的内心。

 招贤说明皇帝是想有一番作为,这其实也是群臣乐于见到的。

 谁不想参与盛世的创建,名留青史呢?

 但区别是,如何开创这个盛世。

 老朱那种行为,没几个当臣子的会喜欢。

 朱标才是大家希望的那种明君模板。

 有想法,有手段,但比较注意方式方法。

 朱雄英作为早早就确定的第三代,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

 对他,群臣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不像太圣皇那样残暴,偶尔还能和群臣开开小玩笑。

 很多奏疏上的批复,非常风趣幽默,被大家广为流传。

 忧的是,他做事不如太上皇那样稳重。

 几次出手变革,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平地起高楼,手段堪称霹雳。

 这种激进的行为,是群臣不愿意见到的。

 风险太大了,没必要这样干。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不论是南方治理血吸虫、安抚蛮僚,还是改革鸿胪寺、推行抚慰使计划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

 朱雄英却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点点改变。

 这种耐心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处在变革时期的君主来说,耐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新政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有时候数年都不一定能见成效。

 君主没耐心,那所谓的变革也不过是朝令夕改罢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宋神宗着急弄钱,逼的王安石急于求成。

 关键是,宋神宗自己也很清楚,他的行为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

 他甚至还拿着这些恶果,去问王安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能不能解决。

 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改变一下自己,继续逼着王安石搞钱,这才是最致命的。

 这一点上,朱雄英的表现,是相当让大家满意的。

 在大家心里他是具备明君气象的。

 否则,群臣又怎么可能会对他心服口服。

 不会有人以为,他是太子、皇帝,所以大家就会尊敬他吧?

 不过即便如此,朱雄英的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是招贤令,还是非常的让人惊喜。

 因为招贤令不但代表着皇帝的远大理想抱负,还意味着对人才的重视。

 古往今来,重视人才的君主,很少有不能开创大事业的。

 而人才在这样的君主手下,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说白了,重视人才一般就不会随意残害人才。

 这对群臣可不就是一个好消息吗。

 按理说,有了科举,这种招贤令影响不至于这么大。

 问题是,去年老朱才暂停科举,大批的读书人出仕无门。

 现在朝廷要招贤,可不立即就引起了轰动。

 而且朱雄英还规定,每个省举荐五十人,府举荐十人,县举荐两人。

 且被举荐的人之间,不能有亲戚、师生之类的关系。

 这一点大家都很支持,防止举荐上来的都是一家人,导致某一个家族在地方坐大。

 皇帝要是连这点防范之心都没有,那群臣反而要担心了。

 太天真的皇帝,也是群臣的噩梦。

 大明目前拥有二十三省,三百余府,两千百余县,加起来要举荐八千余人。

 这八千多人自然要经过考核的,不是来了就给官。

 但这种招贤比科举简单多了,只要不是特别差都能授官。

 区别是,考核成绩好的当大官,成绩一般的当小官小吏。

 要搁正常时候,皇帝要一口气招用这么多人,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可还是去年,老朱杀了太多人。

 虽然靠着朱标留下的家底,维持住了朝廷运转。

 可官吏数量方面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人才储备也见了底儿。

 朱雄英的招贤令,能极大的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可以说,这个招贤令,来的太是时候了。


 朝野上下一片称赞,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招贤令也在极短的时间,就帮朱雄英树立了威信。

 额……用树立不准确,而是他之前就积累起来的威信,在这一刻爆发兑现了。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皇宫里朱雄英也非常开心。

 “哈哈……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就是这样子吧。”

 陈景恪好笑的道:“别说是他们,我都没想到你会来这一手。”

 “话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

 朱雄英得意的道:“你要是能想到才怪,这可是我和妙锦商量了许久才想到的。”

 “大明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迁徙过富户,现在民间富户可是不少。”

 “我爹当政那几年,推行国家计划,也让不少人发了大财。”

 “关键是,能在国家计划里面发财的,必然和官府有所勾连。”

 “这样的人家,往往对地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架空地方衙门。”

 陈景恪深以为然。

 朝廷和地方豪强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帝制时代。

 朝廷强势的时候,通过迁徙富户削弱地方势力,确保中央权威能延伸到基层。

 朝廷弱势的时候,无力施行这个政策。

 富户就会壮大成为豪强,垄断地方权力,让皇权很难下到地方。

 大明目前自然没有地方豪强,尤其是陈景恪刚出山那几年,朝廷调整人口分布。

 宗族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但上千年形成的人口结构,不是短期就能瓦解的。

 依然有很多小家族聚居在一起,只不过影响力非常小了。

 可时间长了,这种小家族又能演变成大宗族。

 尤其是朱标执政后,施行国家计划,更是让一大批有门路的人富了起来。

 这些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家族成员众多。

 人多力量大,家族人口少是很难在地方上站稳脚跟的。

 其二,在衙门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入国家计划工程中去。

 其三,在地方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百姓的工作有多难做,接触过的才知道。

 没有地头蛇或者地方上的遮奢人物出面,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这样的人家,如果长期放任不管,是必然会发展成士绅豪强的。

 但如果朝廷明牌迁徙这些富户,他们肯定会想办法隐藏自己,把别的人推出来当替罪羊。

 他们有衙门的关系,很容易就能做到。

 所以朱雄英就变换了一下思路,让他们主动跳出来。

 招贤令发布之后,各地衙门必须要推举贤才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