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469章 禅让(第2页)

 打到十月份天气转凉就开始撤兵。

 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以目前的生产力,还无法逆着气候发动大战。

 “既然我们考虑到明年开春出兵,那皇位更替最好年前就要完成。”

 “如此,将士们才可无后顾之忧,安心作战。”

 还有一点大家都没说,那就是有啥仓促不仓促的。

 历朝历代都是先皇驾崩,继任者当场登基。

 完成登基仪式之后,才着手处理先皇的后事。

 要说起来,那才是真仓促。

 朱雄英这起码还有二十来天准备时间呢。

 更何况正好过年,各封疆大吏、藩属国的使臣,也都到京城了。

 也省的再单独让他们跑一趟。

 于是,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有人要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太儿戏了。

 正常来说,皇位交替确实很麻烦。

 主要麻烦在,新皇登基后必然要更换大批的文臣武将,人事调整带来的短暂混乱是在所难免的。

 可大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啊,他是一套班子三代人用。

 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朱雄英早早就开始理政。

 文臣武将他都熟悉,该提拔的心腹也早就提拔起来了。

 没必要对目前的格局进行调整。

 他登基只是从代理皇帝,变成真正的皇帝。

 除此之外没啥区别,大家该干啥干啥。

 不过即便如此,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不但不能少,还必须要做到尽善尽美。

 原因很简单,皇位交替但凡有一点流程不完美,都可能被人整出阴谋论来。

 没必要在这种地方,给人留下造谣的把柄。

 朱元璋和朱标先是召见了勋贵大佬们,比如李善长、徐达、蓝玉、傅有德等人。

 和他们进行了一番沟通,确定了皇位更替之事。

 众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立即发誓会效忠皇室辅佐太子云云。

 取得了这些大佬们的支持之后,朱标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接下来几天,他连续下了好几条命令。

 是他以皇帝的身份下达的命令,不是老朱下的。

 毕竟现在他才是法礼上的一国之主。

 这些命令,都是为了解决之前被耽搁的事情。

 比如,改封朱允炆为虞王,封国放在了炎洲西南部,并让他年后出发就藩。

 这个册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开发炎洲,皇家派亲王当表率。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朱标这是在排雷。

 毕竟吕氏死的不明不白,谁都不知道朱允炆会不会听到什么风声。

 将他放的远远的,永远都回不来,对谁都有好处。

 而且,朱允炆封国的地点,也非常的有讲究。

 炎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东南部,可以养活千把万人没问题。

 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干旱半干旱无人区。

 沿海也有宜居土地,但比较零星,很难连成片。

 西南角那一块,是除了东南之外,少有的可以连成片的宜居区。

 养活几十万人是没问题的。

 而且远离别的封国,非常的安全。

 但也因为远离别的国家,很难有大的作为。

 如果朱允炆老老实实当诸侯王,用心经营自己的封地,他的日子会非常舒服。

 如果他有野心,那也是有心无力。

 可以说,这块封地既不会屈待了朱允炆,也封死了他的上限。

 就算他从哪里听到了一些,关于吕氏之死的风声,也无能为力。

 而且,朱标作为父亲,亲自将朱允炆封在炎洲。

 也彻底将朱雄英撇清了。

 毕竟,要是朱雄英这么封,别人或许会说他屈待兄弟什么的。

 朱标作为父亲这么封,别人反而会夸他大公无私。

 不论将来出现任何问题,都和朱雄英没有关系。

 可以说,仅仅只是朱允炆的安置问题,就将朱标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这个册封,所有人都很满意。

 朱元璋、马娘娘这些知情人满意。

 勋贵也满意,毕竟皇家做了表率,后续将大家封过去也心甘情愿。

 就连朱允炆自己也很满意,正如上面所说。

 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能独占炎洲西南一角,实在是太舒服了。

 没有什么竞争,只要自己安生过日子就好。

 而且相比东南,这里离大明更近,往来商贸也方面许多。

 怎么看那都是父亲对他的照顾。

 所以,他怎么可能不满意。

 只是有些舍不得大哥朱雄英。

 他到现在都记得,母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悲伤彷徨。

 是大哥出现,给自己带来了安全感,之后又一直对自己照顾有加。

 在他心里,朱雄英亦兄亦父。

 骤然要离开大哥,他心中极为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