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459章 无心之过(第2页)

 有人说了,海瑞,他总没结党吧。

 对不起,海瑞也有自己的朋友互相帮扶。

 那个朋友就是朱衡,一个名声不显的大佬。

 没有他一路的提拔保护,就海瑞的性格,早就被人陷害死了。

 更准确的说,海瑞是举人的身份,在明朝没有人提拔,连县令都很难当上。

 是朱衡将他从教谕一步提拔成县令的。

 他出仕后,几次大的危机都是朱衡帮他化解的。

 比如他担任县令时候得罪鄢懋卿,朱衡当时恰好担任吏部侍郎。

 严党不想得罪朱衡,就没有动他。

 直到他上了《治安疏》名震天下,有了名气作为护身符,才算是没人敢动他。

 当然,他们两个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朱衡欣赏海瑞的性情和操守,海瑞对朱衡非常尊重。

 属于互相提携帮扶的楷模。

 但海瑞在朝中有人帮扶也是事实。

 明朝中后期,已经到了不结党就没法活下去的程度。

 听到这里,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

 但理解了之后,老朱却更疑惑了:

 “既如此,那咱打击结党,不正好能遏制党争吗?”

 “为何你还要说会加剧党争?”

 陈景恪长叹道:“问题就在这里,什么是结党?标准是什么?谁来判定?”

 “我和他是同僚,一起吃了几顿饭,算不算结党?”

 “我和他政见相近,为了推行一个政策,在朝堂携手合作了一次,算不算结党?”

 “我拉一个人下马,只是空出来一个位置。”

 “如果我给他打上结党的标签,就能拉下来一大群人,空出来更多的位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故意搞扩大化?”

 老朱三人都不说话了,他们太了解官场的情况了。

 不是会不会搞扩大化的问题,而是肯定会。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他们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以后有官吏犯事下狱,审讯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可能就不是他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犯罪。”

 “而是先问他的同党都有谁。”

 “你和他一起吃过饭,结党,抓。”

 “你曾经在朝堂帮他说过话,结党,抓。”

 “仅仅是结党还不够,必须要变强,让自己的党派变得足够强大。”

 你说我们几个人抱团结成小圈子,不搞事情只自保行不行?

 对不起,不行。

 你们当官就挡了我的路,必须要给你们搞下去。

 你们抱团成小圈子那更好了,罪名都有了,结党。

 官吏哪怕只是为了自保,也只能拼命扩大自己党派的势力。

 党派实力越强,在党争中活下来的概率就越大。

 “职务就那么多,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去争去抢去偷袭……”

 “想尽一切办法去攻击别人。”

 “到那个时候,上上下下都只有一个念头,结党营私。”

 “没有人会再想着去干实事。”

 “因为不做就不会错,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

 “所以,朝廷明牌打击结党不但不会遏制党争,反而会激化党争。”

 “让朝堂变成类似于乱世的状态。”

 马娘娘和朱雄英都脸色凝重,他们没有想到,以前以为的两条良策,竟然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而且他们敢肯定,陈景恪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的会演变成这种情况。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推演一下就能得出结果。

 只是以前大家陷入了思维误区,没有往这方面想罢了。

 老朱眉头紧皱,说道:“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可陷入乱世有些夸大了吧?”

 陈景恪说道:“您以为乱世和治世最大的区别在哪?”

 老朱说道:“乱世自然是礼乐崩坏、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治世律法健全,百姓安居乐业……”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这只是表象。”

 “乱世和治世的区别,在于乱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治世是相对确定的。”

 朱元璋、马娘娘和朱雄英都很茫然:“确定性?何意?”

 陈景恪说道:“先说治世,因为有相对稳定的秩序,大多数东西都是相对确定的可预见的。”

 “比如,我努力种田,一般都会有不错的收成。”

 “我建一所青砖瓦房,就能传承两三代人。”

 “我是个当官的,清廉爱民保一方平安,就算不能升官也能平稳做到致仕。”

 “再说乱世的不确定性。”

 “我建了一所房子,第二天就被劣绅恶霸给抢走了,告官的地方都没有。”

 “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田,即将收获的时候,又被人给抢了。”

 “我是个当官的,保境安民……突然来了一波匪兵,将一切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