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396章 南洋乱局(第3页)

 据说,他之所以击败竞争对手成为淡马锡总督,就是凭借着出色的涉外经验。

 朝廷的南洋清除计划,说实话有点不符合儒家的‘礼’。

 但傅安却非常支持,并亲手操办了后续的所有步骤。

 南洋计划进展的如此顺利,他居功至伟。

 所以,听到他杀气腾腾的发言,贾思义丝毫不觉得奇怪。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不怕他们集结对抗大明,就怕这些土人逃入深山老林,时不时的出兵骚扰我们。”

 朝廷这么多年都未能平定云南,西南到现在都还采取羁縻制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南洋土人也这么做,那问题就很大了。

 傅安却说道:“不一样,以大明的实力,真要下定决心不计代价的去做,区区西南早就平定了。”

 “之所以迟迟没有解决,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必要。”

 大明虽强,需要面对的难题也非常多,没必要将太多力量消耗在西南。

 采取教化政策,慢慢的渗透进去,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治理是最好的。

 “南洋不同,未来这里是要分封诸王的。”

 “那些王爷的封国不会太大,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少,他们就有精力和土人打消耗战。”

 “西平侯在云南的政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且有土人的压力在,也能防止诸王过早的腐化。”

 “所以我认为,土人逃入山林在短期来看,是一件好事。”

 “不过前提是,朝廷要出手将土人中的大势力全部消灭。”

 “而这也是我们南洋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

 “你们锦衣卫也要出动,将每一个大势力都查清楚,绝不可有遗漏。”

 “之后也要广派线人,及时了解土人的动向。”

 “一旦发现他们有抱团的迹象,就及时通报诸王,让他们出兵镇压。”

 贾思义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这话与陈伴读所言非常相似。

 来这里任职的时候,陈景恪专门和他谈过。

 其中就谈到了如何处置逃逸的土人。

 陈景恪的话和傅安的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处。

 大致都是说,土人成不了气候,而且他们的存在还能让诸侯王不敢懈怠。

 等诸侯王解决了土人问题,国祚也差不多就稳定了。

 而大明也能利用土人的隐患,强化对诸侯国的领导。

 可以说一举多得。

 傅安能有这一番见地,实在让人惊讶。

 难怪陈伴读会让他来当淡马锡总督。

 想到这里,他决定卖傅安一个好,回去之后就将今日的对话写成密信送回了洛阳。

 他还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写过这样一封信。

 现在告诉别人,有卖好的嫌疑,属于落了下乘。

 等将来傅安真的发达了,自然会有办法让他知道。

 到那个时候,这份人情会千百倍的收回来。

 -----------------

 面对南洋土人针对汉人的屠杀,有一个势力采取了行动。

 那就是楚国。

 许柴佬去年就重返南洋,不过
 

他没有担任楚国国相,而是成了楚王朱桢的首席幕僚。

 地位有点类似于陈景恪在大明。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朱桢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动荡做准备。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在动荡之时哪怕大王只是站出来发声,都能收获巨大的影响力。”

 “如果出兵保护一部分汉人,南洋汉人都会感念大王的恩德。”

 “届时大王就可成为南洋最具威望的人,楚国也将会成为南洋汉人的向往之地。”

 “即便将来分封诸侯王,楚国依然是南洋诸国中的翘楚。”

 对于这个计划,朱桢自然非常支持。

 谁还没点大的追求是咋滴了?

 国土面积上确实没啥办法了,大明划定的国界线,他不敢随意跨越。

 但影响力这方面总是可以做点什么的吧。

 这些事情,可都会被记录在历史上的。

 不过他也有忧虑:“我们才只有两万军队,不可能与南洋所有土人开战。”

 “许先生以为我们应该如何做?”

 许柴佬说道:“很简单,先向藩属势力发出照会,不可屠戮汉人百姓。”

 “他们必然不会听……这时候大王就可以选择一个不强也不弱的敌人出兵。”

 朱桢脱口而出道:“苏禄国。”

 苏禄国全称苏丹苏禄国,是几年前才新成立的国家。

 听苏丹这俩字就知道,它是个伊教国家。

 它的位置在楚国南部的苏禄群岛上,正好处在淡马锡和楚国之间。

 朱桢早就看他们不爽了,大家信仰不同,族群也不同。

 关键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眠。

 虽然我爹没把苏禄群岛划给我,可不妨碍我想控制这里。

 至少不能让这里被异族人占据。

 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终于有合适的借口了。

 许柴佬也笑道:“大王英明,某也以为攻打苏禄国最为合适。”

 “消灭苏禄国,拯救那里的汉人百姓于水火,百姓必然或感念大王的恩德。”

 “将来不论朝廷将那里分封给谁,有了这次的事情,他都要仰大王鼻息。”

 于是兴奋的朱桢集结大军,在苏禄国对汉人动手之后,亲率大军前去解救汉人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