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393章 燕王要造反?(第3页)

 想想就知道有多危险了。

 至于为何不派遣别的大将接手朱棣的防区……

 其一朱棡身份特殊,影响力太大,派别人过去很难扛得住他的压力。

 其二,太上皇那一关过不去啊。

 谁都知道,太上皇更相信自己的儿子。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重用亲族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也造成了,现在北方过于依赖两位塞王的局面。

 所以,只要晋王还在,群臣就不会死逼着燕王离开。

 “群臣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把燕王撵走。”

 “而是趁此机会把燕王府的力量驱逐出大明,如此就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

 听到徐达将自己比作心腹大患,朱棣有些不开心。

 但没办法,谁让对方是他岳父呢,只能假装没听到。

 而且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他很尊重自己的三哥,可要是三哥想造反,他第一个起兵讨伐。

 他相信,如果自己造反,朱棡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以两人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确实是事实。

 除了朱标之外,谁当皇帝他们几兄弟都不会服的。

 -----------------

 事实上,朱棣的所作所为都是演戏,一场陈景恪导演的大戏。

 朱元璋、马娘娘、朱标、内阁等等,都是演员。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群臣同意,支持燕王攻打天竺。

 打天竺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征得群臣同意才行。

 

 至少要统一思想。

 将燕王封出去群臣自然是千肯万肯,但帮他征服一个一亿人口的大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这也不能怪大家保守什么的,而是天竺纸面实力太吓人了。

 那可是一亿人口。

 别和我扯什么种姓制度、战斗力低下什么的。

 就算是一亿头猪,靠燕王府那点人,没有几十年也抓不完啊。

 燕王府打不过对方,肯定会找大明求援。

 到时候大明就要陷入战争泥潭了。

 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不是什么好事。

 群臣的考虑其实是很稳妥的,没什么可指摘的。

 所以,陈景恪并没有直接和群臣商议此事,而是耍了个小心眼。

 “燕王行事最好嚣张一点,在京城大肆结交权贵,尤其是军中将领……”

 “再找一些勋贵配合演戏。”

 “如此就能让群臣心生忌惮。”

 “我们再找人上奏,说天下人苦燕王久矣,赶紧让他就封吧。”

 “然后我们就以没有合适封地为由拖延此事。”

 “等到将群臣熬的差不多了,就顺势提出,让燕王学习秦王。”

 秦王的封国只有一个小岛,全靠自己的能力在安西打下一片领土。

 我们就在天竺附近找个小岛,作为燕王的封地。

 他有能力就去天竺打一块地回来,没能力就困守小岛一辈子吧。

 “如此一来群臣必然会答应。”

 “等燕王府去了天竺,事情就不受他们控制了。”

 这就是陈景恪的全盘计划,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朱棣一听让自己嚣张点,顿时就兴奋了:

 “嚣张好,我就喜欢嚣张……都不用装,你就瞧着吧。”

 于是就有了之前的种种出格行为。

 而群臣也确实如计划的那般被骗到了。

 不过这也算是个阳谋,群臣本来就视晋王府和燕王府为眼中钉。

 现在有机会将其中之一撵出大明,他们自然一万个同意。

 就算瞧出不对,也会假装没看出来。

 总之,这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表演。

 请勋贵过来配合表演,还有个原因。

 “大分封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现在勋贵站出来惹是生非,让群臣亲身体会一下勋贵的负面影响。”

 “到时候朝廷提出大分封计划,阻力就会小很多。”

 这个计划自然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勋贵闹腾的厉害,群臣切身体会到了勋贵集团的危害,自然就会希望将勋贵撵走。

 到时候朝廷态度再强硬一点,这事儿差不多就成了。

 徐达赞道:“景恪此计可谓是一箭双雕。”

 朱棣却说道:“但我发现,勋贵们好像并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借机表达什么问题。”

 “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猜不到……”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