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374章 老朱亲自斟茶

 陈景恪就将内循环、大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大致解释了一遍。

 内循环,就是在国内完成经济循环,靠国内消费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市场。

 说的简单点就是,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国内百姓。

 本国百姓通过加入产业链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去消费刺激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前世,能靠本国消费就支撑起一个独立市场的国家不多。

 曾经有两个,后来那俩都出了问题。

 然后第三个国家崛起,成为了那个唯一。

 “想要建立完整的循环体系,要么靠市场自发运行,要么朝廷干预,也就是朝廷宏观调控。”

 “靠市场自发运行效率太差,且很容易出现问题。”

 “朝廷干预是最有效的手段,更加的精准高效。”

 “比如这次刺激制造业,大规模基建,就属于宏观调控。”

 “百姓通过参与基建项目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就会提升生活质量,就会去消费。”

 “进而刺激商品市场。”

 “作坊主有利可图,就有动力扩大产业规模,制造更多的商品。”

 “如此,朝廷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容易实施。”

 “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谁也不想搞扩张。”

 这个道理就比较简单了,朱标和朱雄英都连连点头。

 就连朱元璋都不停点头,显然也听懂了。

 “制造业的兴盛,会降低商品的成本。”

 “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跟着受益。”

 “如此,一个循环就建成了。”

 “以后朝廷只需要掌控好方向,确定市场不会跑偏,细节方面就让市场自发运转。”

 说到这里,陈景恪觉得有点口渴,拿起自己的杯子发现已经空了。

 刚想找茶壶,就见一双大手先一步将茶壶拎起来,给他倒了一杯。

 赫然正是朱元璋。

 陈景恪哪敢享受这待遇,连忙起身道谢。

 老朱将茶壶放下,摆摆手催促道:“又没外人你客气个啥,快说快说,咱听的正入神呢。”

 终于能碰到咱能听的懂的了,必须给咱多讲一点。

 陈景恪却不知道啊,心里别提多感动了。

 老朱亲自给我斟茶。

 就想问,外臣里有这待遇的还有谁,还有谁。

 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俩反倒是没觉得如何,朱标也没拿陈景恪当外人。

 至于朱雄英……他经常给陈景恪倒茶,更没啥可说的。

 喝完茶,陈景恪才继续说道:“关于基建,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大课题。”

 “为什么我们要搞基建,原因在哪里?”

 朱雄英理所应当的说道:“基建惠及万民,朝廷自然要去做。”

 朱元璋罕见的开口说道:“不对,不一样。”

 “历朝历代朝廷主持的做基建,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强盛,惠及百姓只是附带的作用。”

 “反过来说,这些基建就算不会惠及百姓,若是对国家有利,他们还是会去做的。”

 “倒是有些清官好官,会单纯为了惠及百姓,在自己的辖区做一些基建。”

 “咱当初也是如此,做事情的出发点,全是国家利益。”

 “咱打击贪官,让百姓安身立命,关心百姓生存,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

 听到这番话,朱标沉默以对,他也是同样的想法。

 只不过毕竟受到陈景恪的影响,他比朱元璋多了一份使命感。

 既然历史的重任交到我手里,那我就
 

要做点什么。

 朱雄英则是眉头紧皱,他还是第一次听朱元璋说起此事。

 太过于赤裸裸了。

 天子天子,天下是‘天’的。

 皇帝也只是天的儿子,替天掌管天下而已。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天赋予皇帝的使命。

 你们怎么能只考虑自己的统治呢?

 难怪景恪总是说皇爷爷就是个地主,原来根子在这里。

 不只是皇爷爷,以往的君主恐怕都是这种地主思维。

 哼哼,果然,真理是掌握在我……和景恪手里的。

 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自豪。

 我才是新式皇帝……不对,我才是天子。

 皇爷爷他们都是老式君主,嘴上说自己是天子,内心就是个地主大户,注定要被淘汰。

 还好老朱和朱标不会读心术,否则少不了一顿混合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