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373章 花钱是一门学问(第2页)

 “无限制消耗战,见到另外两个国家的船就击沉。”

 “他的船被击沉了也无所谓,因为他制造业更发达,损失一艘能造十艘。”

 “而第一个国家和第二个国家制造业不行,损失一艘船就少一艘。”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三个国家的。”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的意思是,把钱投入到制造业?”

 陈景恪颔首道:“对,将钱投入到制造业。”

 “陛下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如何提高生产力吗?”

 朱标想了一下,说道:“要么靠民间自发的摸索,要么拿钱砸出来。”

 陈景恪点头说道:“对,现在朝廷有钱了,可以尝试拿钱来砸生产力了。”

 朱标问道:“那么,这个钱要如何砸?”

 陈景恪早就有了腹稿,当即说道:

 “两条路子,其一等洛下书院的理科开花结果。”

 “朝廷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作室,进行专项研究。”

 为啥要等理科建立起来呢?

 因为只有成了体系,才可以真正攀科技树。

 否则,砸钱都不知道往哪里砸。

 理科现在只掌握在陈景恪手里,他将这门学问说的如此厉害,换成一般人肯定会认为他自吹自擂。

 在座的却都毫不怀疑。

 只是可惜,理科现在才刚刚进入打基础阶段,想出成果还需要时间。

 朱标问道:“第二条路呢?”

 陈景恪说道:“第二条路,扶持民间制造业。”

 “说的简单点,就是通过金钞局给作坊主提供低息甚至无息借款。”

 “让他们拿着钱去扩大规模,去研究新技术。”

 闻听此言,一旁的朱元璋眉头乱跳。

 借钱给那些开作坊的人,还低息甚至无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他下意识的就想反对。

 不过想到新政,他又给忍住了。

 算了,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且先看看再说吧。

 朱标皱眉道:“如果作坊倒闭,收不回钱怎么办?”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这不是朝廷考虑的问题。”

 “朝廷只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交给金钞局去执行就可以了。”

 “比如,规定好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申请贷款。”

 “还要定死利息是多少……并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措施。”

 “然后就给金钞局一定数量的钱,让他们拿去扶持作坊。”

 “他们放款给谁,怎么收款都随他们,朝廷定期去检查。”

 “查他们有没有扶持作坊,扶持的都是谁,效果如何。”

 

 “同时还要查他们的帐,看是赔了还是赚了。”

 “做的不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处罚,做的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一旦此事和升迁挂钩,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将其做好。”

 说到这里,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就算作坊倒闭,出现了一笔坏账,那又能如何?”

 “更多的作坊因为得到了资金支持,扩大了规模,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增长。”

 朱标眼睛越来越亮,最后忍不住叫好道:

 “好,此实乃良策也,我这就让户部和金钞局讨论此事,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朱雄英自然就更没有意见了,还不无抱怨的道:

 “有此等良策,为何不早点拿出来,你这人就是不爽利。”

 陈景恪笑道:“就是怕你着急实施,我才不能提前说,现在时机成熟才敢拿出来。”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你真以为我只会莽啊?我那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好吧。”

 陈景恪自然相信这话,他虽然有些激进,但并不是无脑莽夫。

 很多想法都是考虑过得失之后才提出的。

 只不过,激进就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动荡,会让一部分人遭受无妄之灾。

 这是陈景恪不愿意见到的,也是朱标不想看到的。

 区别是,朱标不想因为激进引起民变,那样会威胁到皇权统治。

 陈景恪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无辜之人遭受人祸。

 大明已经领先世界,而他们又还年轻,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没必要这么着急。

 至少在打基础的阶段,不能着急。

 等基础打好了,再考虑适当提速的事情也不迟。

 之后三人具体讨论了一下金钞局改制的事情,主要是陈景恪提出大致的方向和框架。

 朱标和朱雄英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