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

 方孝孺来到泰宁县,一路也在观察本地的民情。

 学问深厚,并不一定就是个合格的官吏。

 执政能力如何,还要看辖区的治理情况。

 他今日过来,除了想见一见笔友,还有个目的是考察对方为官的能力。

 如果解缙有治政的能力,且态度端正,方孝孺准备拉他一把。

 如果对方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心态不行,那以后双方的关系也就止于学术交流了。

 进入泰宁县,第一印象就是很穷,这一点方孝孺已经习以为常。

 苦寒之地不是说笑的。

 除了几个贸易城市,整个辽东的经济情况都不理想。

 现在还好,至少总体环境是太平的,以前动乱年代情况更惨。

 虽然都是穷,但穷和穷还是不一样的。

 方孝孺观察见到的每一个百姓,发现大家虽然保持警惕,但脸上的神情总体还是很平和的。

 时不时还能看到,有百姓扛着皮货往城里走。

 这说明当地的治安不错。

 要搁以前,百姓很少有敢出行的,偶尔出来也是神情紧张。

 运送皮货,那都是一群打手护着才行,否则走不远就会被抢。

 东北的民风,就是这么剽悍。

 现在百姓神情平和,三五个人就敢背着货进城,说明这里的治安非常稳定。

 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本地的官吏是个能吏。

 之后方孝孺又观察了其他方面的情况,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百姓提起县令,多是赞美之词。

 看来解缙不是只懂治学不懂治国的腐儒。

 不过有一点还是挺出乎他意料的,本以为解缙这样的饱学之士,会在辖区大力推广教育。

 事实上并没有。

 除了一座不大的县学,基本没有建别的书院。

 这反而让方孝孺更加高看了他一眼:“不错,是个务实之人。”

 叶云流不解的道:“老师为何如此说?兴文教有什么不对吗?”

 方孝孺趁机教育道:“兴文教自然没错,还是惠及一地万代的善政。”

 “然而先贤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读书是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辽东之地数百年动乱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恢复生产是填饱肚子。”

 “此时兴文教,只会浪费民力和财力,事倍而功半。”

 “解缙没有盲目的兴文教,恰恰是务实之举。”

 叶云流恍然大悟,行礼道:“弟子明白了,谢老师教导。”

 方孝孺笑道:“不过他毕竟是读书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建了县学。”

 “将县学建好,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待将来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会兴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

 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

 南方的文风鼎盛,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那吏员非常激动。

 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县尊去城西的庄园,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

 当年朝廷收复辽东,局
 

势稍稍稳定之后,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

 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大豆就不说了,重点是水稻。

 推广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

 如果是两季稻,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产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

 但在这个年代,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