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324章 有钱任性(第3页)

 朝廷五年工作计划。

 计划内容并不复杂,就是让地方衙门做一些基础性的建设。

 比如平原地区,修桥铺路、鼓励农耕、建设水利设施。

 山区也同样要修桥铺路,尽量为深山里的百姓修一条出山的通道。

 如果条件允许,也要建设水利设施。

 除此之外,还要勘探矿产。

 如果有矿藏就要及时上报,由朝廷决定是否开发。

 这些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类似的情况历朝历代都发生过。

 通俗来讲,这叫劝课农桑。

 不过那时候都是提倡性质的,做不做不强制。

 而这一次不同,朱标下令吏部重新修改官吏考功标准。

 将这份计划的完成情况,列入考察项目内。

 这一下就不一样了,从提倡变成了强制执行。

 而且是全国上下一体进行。

 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群臣自然是纷纷反对,理由也很简单,劳民伤财。

 而且去年才下旨让休养生息,不可轻易扰民。

 又颁布这样的计划,岂不是前后矛盾?

 自然用不着朱标解释,李善长出面说道:

 “此方案乃内阁制定,全面考虑过可行性。”

 “没有任何一项,是超出官员能力的。”

 “我甚至可以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也不配为官。”

 “至于劳民伤财……分五年完成,并不影响百姓休养生息。”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一旦完成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百姓。”

 一席话说的群臣哑口无言。

 正如李善长所说,此事确实不复杂,而且是利国利民之举。

 他们真正无法接受的,是朝廷强制去做这些事情,相当于是给官吏肩膀上加担子。

 又不是负重冠军,自然没人想给自己加担子。

 可他们绝不敢公然说,我们不想加担子。

 只能再次找借口:“这一切都需要钱财,地方衙门没钱啊。”

 自税改以后,地方衙门就断了收入。

 考虑到实际情况,朝廷给每个衙门都划分的有职田,就是专属衙门的田地。

 一年的开销全都从职田出。

 不够了是你们花的多,要检讨。

 多了,你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朝廷不管。

 这些钱用来给吏员发俸禄、购买办公用品、修缮房屋之类的,是绰绰有余的。

 但用来开展大项目,是绝无可能的。

 以前官吏想有所作为,大多都要问当地富户募捐。

 可是大明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打击地方大户,导致富户数量锐减。

 还剩下没被打的富户,也都学会了财不露白。

 想找他们募款,恐怕不容易。

 关键是,这种全国性的大动作,也不适合去问富户募捐啊。

 那成啥了。

 朝廷靠富户过日子?

 然而,朱标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立即说道:

 “以后赋税三成归地方,专门用于这些计划的实施。”

 “嗡……”这一下群臣又炸开了锅。

 允许地方截留赋税,这不是鼓励他们贪腐吗?

 而且三成归地方,国库收入就少了,钱还够花吗?

 这时,户部尚书裴有为站出来说道:

 “陛下,以大明的岁入,除去军饷、官员俸禄等各项开支,所余已然不多。”

 “如果将三成返归地方,粗略估算每年会出现六百万贯的财政赤字。”

 六百万贯?

 听到这个数字,百官像是找到了突破口,纷纷以此为借口阻挠新政的施行。

 经过几次变革,这两年朝廷财政是有盈余的。

 国库每年能存下来两百多万贯,要知道这是在官员涨俸禄,军队发军饷等等之后的盈余。

 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一下子变成赤字六百万,这绝对不行。

 朱标不动声色的道:“裴卿的意思是,如果能解决这六百万贯的赤字,这计划是可行的是吗?”

 裴有为想了想说道:“可不可行臣不敢断言,但只要能解决赤字,臣以为可以一试。”

 听到这里,群臣忽然察觉到了不对劲儿。

 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唱双簧啊?

 再想到裴有为计官出身,以及他们背后的陈景恪,群臣更加肯定的自己的猜测。

 可是还不等他们有所反应,朱标就先一步说道:

 “那好,每年从内帑出六百万贯,填补国库亏空。”

 “
 

以五年为期,看看这份计划到底是什么效果。”

 这话突出了一个有钱任性。

 内帑不缺钱,这些年老朱存了有大几千万贯。

 且每年还有几百万贯入账,足够朱标实施计划了。

 说到这里,他看着群臣意味深长的道:“诸卿不会不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