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309章 用工荒(第2页)

 当这个传言,传到官僚士绅耳朵里的时候,他们全都麻了。

 他们自然知道这是谁散布出去的消息,只是没想到皇帝的动作竟然这么快。

 这下先机已失,再想左右舆论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大家肯定更愿意相信先听到的传言。

 不过他们也没有就此认输,朝廷的影响力就局限在大城市,广大的乡村还是他们说了算。

 就看谁能鼓动更多百姓了。

 于是,他们纷纷写信给老家的亲朋,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朝廷已经针对这一点,提前做出了布局。

 或者说,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抚慰使加预备役教化系统代表着什么。

 -----------------

 阶梯性征收田税,可以说是全民关注,就连陈景恪自己家都不例外。

 陈景恪家以前没有田产,全靠行医为生。

 但福清的嫁妆可是有好几处庄园的。

 后续她又置办了一些,家里也有近万亩良田。

 这些都是传家的根本,又怎么可能不关注。

 陈景恪下班刚进家门,就见福清迎上来,问道:

 “郎君,阶梯性征税是真的吗?我们家也要如此吗?”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的律法是针对所有人的,尤其是这种事关国本的律法,更是一视同仁。”

 福清有些着急的道:“这可如何是好,光靠咱们两个的俸禄,如何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陈景恪说道:“朝廷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规定每户差不多可以拥有一千亩地。”

 按照阶梯收税,拥有土地超过一千亩,就是纯赔钱。

 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考虑才确定的。

 地主也分等级的,有大地主也有小地主。

 小地主家的土地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亩。

 而且他们在政治方面没有多大的能力,对朝廷危害不大。

 真正能够掣肘朝廷的,是大地主。

 这些人拥有的土地数量,是以顷为单位的,几百顷几千顷几万顷。

 举目望去,数十里数百里都是人家的地。

 大‘清官’徐阶,拥有四十余万亩土地,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一千亩地对人家来说,就是蚊子腿。

 这些人还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地方他们能架空朝廷官吏,在朝堂能左右国家政策。

 前世的大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亡在这群人手里的。

 如果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大地主小地主一起打,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生产力决定了,士绅地主对基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如果将他们逼迫的太紧,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适当的妥协,换取政策的通
 

行和国家的稳定,是值得的。

 所以对待不同的地主,要区别对待。

 允许留下一千亩,是用来安抚小地主的。

 虽然他们依然会感到肉疼,但并不致命,不会跳出来造反。

 然后朝廷集中力量瓦解大地主,削弱他们的力量。

 等大地主被瓦解,百姓见识到商业的利润,开始主动从事商业的时候。

 再提高税率把小地主分拆成富户,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欲速则不达,很多政策要一步一步来。

 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道理。

 三代君主接力,很少有完不成的政策,没必要太着急。

 而且古代亩产也就一两石,再除去种子、田税和其他投入,也就剩不下多少了。

 一千亩地,最后能入库几百石粮食就算风调雨顺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可对于地主大户来说,也只能勉强维持体面的生活。

 尤其是对陈家这样的顶级权贵家庭,这点产出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

 所以福清才会如此着急:“一千亩也不够啊……”

 陈景恪安抚道:“别急,朝廷自然不会不考虑到大家的难处。”

 “虽然收紧了土地政策,却放宽了对商业的管制,以后大家可以从事商业活动赚取钱财。”

 “只不过勋贵官僚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经商,需要通过别人的手才行。”

 说白了,就是需要白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