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河西战略(第2页)
“显然他也知道大明会发起反攻,提前做出了准备。”
“若他有意避战,晋王的军队是不可能找到他的。”
“如果晋王孤军深入漠北,很容易会被他切断粮道,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
“当年魏国公和梁国公就吃了这样的亏,幸得曹国公勇武,才没有酿成大祸。”
他说的是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当时大明三路出击,准备一举歼灭北元主力。
分别是冯胜的西路军,徐达和蓝玉的主力中路军,以及李文忠的东路军。
可以说,大明精锐尽出,当时全国上下都以为此战必胜。
本来的计划是,中路军和东路军齐头并进相互照样,防止被北元各个击破。
然而徐达和蓝玉中了王保保的诈败之计,在没有通知李文忠的情况下,加快了行军速度。
最后孤军深入被北元主力包围。
力战之下才勉强突围,却也损失惨重,作为主力的中路军失去战斗力。
李文忠的东路军继续北上,连续击破北元主力,却也因为势单力孤无法扩大战果,只能撤回。
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河西走廊。
但因为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动乱,代表河西汉人的势力归义军得不到补充,逐渐势弱。
最后被西夏李元昊所灭。
至此河西汉人彻底没落,并逐渐消失。
等到冯胜打过来的时候,河西的汉人加起来也只有千余户。
这么点人口,是无法维持大明长久驻军的。
冯胜只能带兵后撤。
不过他也不是彻底退出了河西,而是修筑了嘉峪关,镇守河西门户,将主动权掌握在了大明手里。
而陈景恪这次的目的,就是彻底拿下河西。
“前几年调整人口布局的时候,大明往河西那边迁徙了数千户百姓。”
“又有许多百姓为了谋生,自发迁徙过去。”
“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人口,已经过了万户。”
“已经足以支撑大明在河西常驻一支军队。”
“有了军队的保护,我们就可以继续往那里迁徙更多百姓。”
“如此用不了多少年,河西走廊将再次回到大明的手里。”
“掌握了河西走廊,西域乃至康藏,都不过是囊中之物罢了。”
朱雄英思索道:“所以,你想让三叔去打河西?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大明之前封了五个蒙古王公为关西卫所首领,如果现在攻打他们,恐怕会引起康藏王公的恐惧。”
现在大明对康藏和嘉峪关以西,采取的都是羁縻制度。
康藏册封的是藏人王公为卫
所首领,关西那边则是蒙古王公为首领。
名义上遵从大明号令,实际上就是割据实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臣服大明了,也获得了皇帝的册封。
现在贸然出兵打他们,就是食言而肥。
朝廷一旦失信于人,后果是很严重的。
尤其是会让康藏王公产生唇亡齿寒之感。
你们今天敢背弃盟约攻打关西,明天是不是就要来打我们?
到时候他们要是反叛,大明怎么办?
派人去高原上攻打他们?
别闹了,眼下那里对大明没有什么开发价值,只要保持名义上的所有权就足够了。
派兵去打,得不偿失。
等将来火器发展成熟再去打,会变得更加简单。
陈景恪自然也考虑过这一点,说道:
“关西共有七个蒙古王公,臣服的有五个,还有哈密王和豳王两部未臣服。”
“让晋王出奇兵去打他们两部。”
“同时,派大军出嘉峪关,和晋王配合里外夹击,震慑关西五卫。”
“关西五卫是大明的臣子,河西走廊也是大明的疆域。”
“朝廷派遣流官去治理,完全是合乎礼法的。”
“而且大明已经废除了卫所制度,关西五卫也该遵照朝廷法令废除了。”
“如果他们配合,还能给他们一个善始善终。”
“如果不配合……想要收集他们和蒙古勾结的证据还不简单吗。”
根本就用不着伪造,作为蒙古王公,虽然向大明称臣,可依然保持着和北元的联系。
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是频繁。
朝廷不追究什么事情都没有,追究起来这些都是勾结敌人的罪证。
以前大明没能力追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