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276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第2页)

 事情到了这一步,朱标依然没有给内阁票拟权,而是先公布了内阁新制度。

 更高明的是,他没有全部公布,而是只公布了一部分。

 公布出来的规定包括,内阁学士永为五品,不得兼任等等。

 至于驳斥权之类的,则是提都没有提。

 看到新公布的规则,群臣都有些茫然了。

 一个秘书机构,有必要搞这么多条条框框吗?

 不过考虑到朱元璋废丞相之举,大家都以为这是朱标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于是也就没有多想。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确实猜对了,这就是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

 只不过,防范的方向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再之后,朱标就停止了对内阁的折腾,让群臣以为到此为止了。

 朱雄英有些不解,为什么不继续改革了?

 我还等着看热闹呢,你咋就停下了?

 他就找到朱标,将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笑了笑说道:“欲速则不达。”

 朱雄英先是不解,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对陈景恪说道:

 “我爹真是老狐狸啊。”

 知道全部布局的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感叹朱标的沉稳。

 群臣又不是傻子,此时给内阁票拟权,他们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察觉到自己上当的文管集团,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都会反抗的。

 到时候朝堂会乱,朱标和新内阁会被架在火上烤。

 现在先缓一缓,过上几个月,等大家习惯了新内阁,再给他们票拟权。

 就算文官反应过来,也已经晚了。

 这就是朱标,做事谋而后动,徐徐而行。

 这一点和朱元璋截然不同。

 换成老朱,哪管文官集团是怎么想的,制定好计划之后马上就要推行。

 谁敢反对,先看看自家的户口本够不够厚。

 陈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谓不激进,能如此顺利就施行,完全得益于老朱的强势。

 父子俩的风格迥异,倒也不能说谁好谁坏。

 老朱的风格更适合开创,重病当用猛药吗,但会带来一些混乱。

 朱标的风格更适合大病之后的调理,虽然缓慢,但胜在稳定。

 得知了朱标的打算,陈景恪也就不着急了。

 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慢慢来呗。

 接下来,他将大部分
 

时间,都投入到了新军制的制定中去。

 每天都出入五军都督府,和一群顶级勋贵混迹在一起。

 因为军制课,让冯胜等人彻底了解了陈景恪的能力。

 所以,现在他们完全将陈景恪当成了平等的存在来对待。

 这一切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在惊讶之余,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畏。

 福清得知自家夫君竟然能和老一辈平等论交,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无子产生的郁结之气,也被冲散了大半。

 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了,陈景恪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此事了。

 且说朝廷方面。

 朱标没有在折腾内阁,却并没有消停,而是继续折腾起了军方。

 上次他下令北部边疆收缩防线,以防守反击为主。

 被群臣视为战略收缩的信号。

 但仅仅只是这一条命令,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猜测。

 现在新的命令下来了。

 往交趾委派了新的总督,全权负责交趾军政事务。

 并命晋王朱棡率领大军回朝,只给交趾留下足够的防守力量。

 这还不算完,接着又下令,除云南外其余地方皆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又过了不久,再次下令将四边的多余军队抽调回来,只留下防守的兵力。

 这一下,群臣终于肯定,大明要休养生息了。

 文官自然是弹冠相庆,太子殿下果然是仁厚之君啊,能够体恤百姓。

 军方对此自然颇有微词,甚至产生了危机感。

 但徐达等人仅仅是一句话,就平息了所有的不满:

 “你们想不想轮休?想不想回家抱婆娘?”

 于是,大多数将士们顿时老实了下来,毕竟这么多年没回过家,他们也想家了。

 剩下一小撮战争狂,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老婆孩子热炕头,对华夏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啊。

 对军队做过调整之后,朱标才开始转向内政。

 一条条命令通过驿站传达向各州县。

 主要是命令百官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其中最主要的有五条:

 其一深化革新,之前的革新有很多地方执行的并不彻底,这次必须要贯彻到最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