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272章 团队力量

 听完徐达的分析,陈景恪暗暗点头。

 能做到军方第一人的,果然不是那种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

 朱元璋看了看众人,说道:“天德的分析很透彻也很全面,诸位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众人都摇摇头,让他们补充意见,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讨论打仗问题,他们一个比一个有想法。

 可制定国家政策,是真的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

 陈景恪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不禁叹息。

 这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短板,出身是真的限制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这里不是歧视出身,而是说系统的教育很重要。

 数一数之前大一统王朝的创业团队,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权贵构成。

 刘邦的团队里面,也有大量出身六国贵族公卿的成员,比如张良就是韩国贵族之后。

 刘秀的团队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组成的。

 晋朝司马氏、隋唐杨李、宋朝赵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他们的团队核心,也同样都是高门大户出身。

 这些人家学渊源,从小接受系统培养,对治理国家有着全面的了解。

 新朝建立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明朝的开国团队,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徐达、常遇春、冯胜、傅有德这些人有天赋吗?

 肯定是有的,还都是人中翘楚。

 可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参加学习。

 而且学的还都是行军打仗方面的知识,对国家制度方面属实无能为力。

 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

 但李善长失之于狭隘,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

 这种人是无法长期执掌国家的。

 更何况,他也只是读过书,同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官僚教育。

 朱元璋将担子交给了胡惟庸,期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从此朱元璋对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信任。

 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问题就尬住了。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靠自己。

 人不是万能的,靠朱元璋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的。

 其实还有一类人可以依靠,那就是继承人。

 一代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两代人三代人去解决。

 刘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文景二帝帮他修补完善了。

 刘秀的不足,有明章二帝给他兜底。

 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

 就算是宋朝,赵大赵二之后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个帝王,给他们擦屁股。

 朱元璋呢?

 更让人无奈的来了,他的继承人方面也出了问题。

 倾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打一个叛逆。

 朱棣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别的方面真不提也罢。

 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时期才初步固定下来。

 是固定下来而不是完善。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样被继承使用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无奈的印证。

 陈景恪要开讲军制课,他连忙将这些军中大佬叫过来旁听。

 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一听,然后喊两声陈景恪牛鼻六六六?

 不是的。

 他希望这
 

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这已经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三次对军制动手了。

 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