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269章 进退有据(第2页)

 这种情况,反而是文官集团最乐于见到的。

 这还不算完,这套法律还对赏赐、国礼交换等做出了规定。

 赏赐是给正儿八经的藩属国的,全凭皇帝喜好。

 但一般不能超过藩属国进献贡品价值的三成。

 毕竟是赏赐给小弟的,不能落了大哥的面子,多给一点也能理解。

 国礼交换是给非藩属国准备的,必须等价还礼。

 也就是说,别人送一文钱的礼,大明就对等还一文钱,不能多也不能少。

 对于这个规定,文官集团更是举双手双脚赞同。

 大明暂时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之前的朝代可出现过太多了,其中尤以汉武帝时期为最。

 别管是什么人,只要自称是某某势力的使节,带着一些礼物过来声称要朝觐天子。

 只要再说几句好听话,马上就能获得几十上百倍的赏赐。

 很多势力都将这种事情当做了生意,变着花样的来朝觐。

 他们心里真的敬仰天子吗?

 恐怕恰恰相反,这么好骗的大傻子,怎么就不多几个呢。

 官僚集团难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情况吗?

 难道他们就真的愿意陪着皇帝当冤大头吗?

 答案是否定的。

 谁都不想当傻子,只是没人敢戳穿罢了。

 现在朱雄英自己主动将此事摆到台面上,官僚集团自然很乐于见成的。

 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再次获得了满朝文武的认可,个人威望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其中自然有陈景恪的功劳,准确说这套规章制度,就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起草的。

 “中原王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未想过与他国平等相交,所有国家都是藩属国。”

 “所以也就无所谓外交制度,在这一块完全就是空白。”

 “但以后大明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要接触更多的国家。”

 “我们必须学会与他国平等论交,否则就是自绝于世界列国。”

 “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外交制度,既可以保证大明的利益,又可以与他国正常相处。”

 “我们大明的官吏与外国接触时,也有了律法章程可以依靠,处理外交事务就能更加从容。”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决定,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从这里烧起。

 陈景恪又说道:“第一把火从这里烧,也能避免触犯百官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

 “学政和科举是国之大事,自有成熟的章程在,且备受瞩目。”

 “你若在这里搞变革,必然会
 

引起官僚集团的警惕乃至抵触,降低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外交则不然,这一块向来不受重视。”

 “你从这里着手,不会触犯任何人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不满。”

 “又因为这是空白地带,你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是一份不小的功劳。”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就等于是白捡一份成绩。”

 “等到你的能力获得大家的信任,再插手学政和科举事务,就不会显得突兀。”

 “百官也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是最好的选择。”

 这番话朱元璋和朱标也听到了,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然后陈景恪提完建议,就再次隐藏在了幕后,将功劳让给了朱雄英。

 这一切朱元璋和朱标都看在眼里,对陈景恪愈发满意。

 尤其是朱雄英确实通过此举获得了更高威望,也让他的谦让变得更有价值。

 当然,陈景恪也没闲着。

 他抽空将学堂给开办了起来,给书院取了个名字:

 洛下书院。

 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没什么可说道的。

 第一期招收了两百名学生。

 权贵官僚出身的子弟只有不到二十人,这让陈景恪放下心来。

 他还真怕自己的书院变成权贵子弟学校。

 事实证明,自己还是太高看自己的名声了。

 当然,这其中‘技工学院’的流言,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关谣言流传开的时候,不少人来问他是不是真的,他都没有否认。

 在这个文学至上的时代,‘技工学院’太非主流了。

 正常官宦人家自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来。

 也就徐达等核心勋贵才知道真相,将孩子送了过来。

 剩下的学生,一部分是收养的孤儿,他还特意收养了一些孤女。

 只要这些女孩子能有一个学有所成,在科学上有所建树,都可以作为榜样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