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190章 化学源于爱情?(第3页)

 可在古代他上哪弄碱去啊。

 制碱法他倒是知道,索尔维制碱法和侯氏制碱法制碱法他都知道。

 但以现在的工艺……还是想想别的土办法吧。

 他就想到用草木灰浸水,过滤获得土碱。

 确实有一定效果,但也只有一点效果。

 而且草木灰含有多种金属离子,造出来的玻璃颜色更复杂。

 没办法,回头看看怎么把碱弄出来吧。

 侯氏制碱法对生产工艺要求更高,直接排除。

 索尔维制碱法较为简单,倒是能勉强一试。

 但紧接着又一大难题来了,制碱需要氨气做反应物。

 氨气的制备方法他知道,可以现在的工艺,是真弄不出来。

 左思右想,还真给他想到一个不是法子的法子。

 牛。

 牛吃草,材料在牛胃里发酵,会产生一种混合气体,其中氨气的占比就很高。

 不知道用这种气体,能不能弄出碱来。

 不管了,先试一试再说吧。

 于是就写了一个条子,还贴心的附上了,安全取‘牛气’的方法。

 弄个细细的中空小管,从皮下插进牛胃放气。

 然后用动物膀胱当容器,盛放气体。

 朱元璋看到这个清单,终于有点绷不住了。

 要石头就算了,现在连牛胃气都需要?那要不要牛粪啊?

 不过他还是让人按照方法,收集了所需气体送了进去。

 还别说,经过几轮试验,竟然真的制备出了纯碱。

 索尔维制碱法,氨气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理论上,他可以获得无数的碱。

 只是生产效率有点低而已。

 陈
 

景恪都有点佩服自己的奇思妙想了。

 而且三酸两碱,可是化学的母液。

 现在这些东西全都有了,化学起飞的翅膀已经就位。

 就是不知道,当后人听说自己是为了给媳妇弄聘礼,才造出玻璃,搞出了碱,会是什么表情。

 嗯,估计会说,现代化学起源于一场爱情。

 应该能收获不少粉丝。

 有了碱的加入,果然获得了完全溶解的玻璃溶液。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调整各种中和材料的添加比例,最终获得了透明的玻璃。

 那一刻,陈景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然后就是不停地重复,总结出最适合的生产流程。

 等到工匠们明白制作玻璃的原理,就没陈景恪什么事儿了。

 这群技艺大师开始变着花样秀技术。

 添加各种材料,获得想要的颜色。

 甚至有工匠在偶然下搞出了渐变色,虽然成功率极低,成品全看运气,但已经足够惊艳了。

 各种各样的玻璃工艺品,在他们手中制作出来。

 很多产品,就连陈景恪这个穿越者都叹为观止。

 陈景恪也没闲着,他准备亲手制作一样玻璃制品。

 他没有那么多艺术细胞,搞不出什么新花样。

 所以弄了个极简风格的产品,平面镜。

 平面镜就需要平面玻璃,小块平面玻璃可以靠吹瓶子获得。

 先将玻璃溶液吹成胆状,剪去两头,再竖着剪开,铺展,稍微打磨就成了。

 但这种方法,只能造一尺见方的小平面玻璃。

 几尺长的大块平面玻璃,就没办法靠吹气获得了。

 工业生产大平面玻璃的技术,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被攻克。

 就是浮法玻璃。

 在此之前,只能靠手工打磨才能获得。

 最熟练的工人,也需要超过一百个工时才能打磨出来。

 所以价格非常昂贵。

 据说同治皇帝想给自己的门,安装一块大玻璃,需要花费四万两白银。

 虽然有当冤大头的嫌疑,但也足见大块平面玻璃的价格,是多么昂贵。

 陈景恪先是让人用吹瓶子的方法,制作了一批小块平面镜。

 然后找来几个擅长打磨的工匠,花费半个月时间,制作出了四块六尺长三尺宽的大镜子。

 这半个月里,其他工匠各显其能,造出了上百件各种工艺品。

 而制作玻璃的工艺流程,在不停的试验中也趋于成熟。

 陈景恪终于决定,出关。

 想想外面那些人,见到这份聘礼时的表情……

 真是让人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