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184章 定黄(第3页)

 陈景恪笑道:“是……那谁,还愣着做什么,快吧笔墨拿过来。”

 马上有内侍取来笔墨,朱标挥手写下了几个大字。

 不过不是什么‘黄河改道纪念碑’,而是‘定黄碑’三个字。

 “虽然知道是奢望,但我还是向苍天祈祷,从此黄河能再不起祸患。”

 众人自然又是一片马屁声,殿下宅心仁厚什么的。

 之后方孝孺又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碑文。

 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赞美了朱元璋和朱标,又表彰了陈景恪、白英、李祺等人的付出。

 竖碑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自有李祺这个名义上的总负责人去操办。

 顺着新河道一路向东,进入山东地界。

 朱标没有停留,而是直接进入了大运河,准备南下返回应天。

 之前大运河山东段一直半通不通,究其原因还是北方缺水。

 少了黄河这个主要水源,靠零星的河流,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运河。

 前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用了永乐年间。

 朱棣派人修缮山东段。

 白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出仕,帮助朝廷成功修好了大运河。

 结果自己也累死了。

 可是这次修缮大运河,是以牺牲整个山东的水资源为代价做到的。

 本就稀缺的宝贵水资源,就这样顺着大运河流入淮水,然后流向大海。

 加剧了山东地区的旱情。

 这一世黄河改道成功,完美化解了所有问题。

 虽然黄河的年流量并不算特别大,却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既能灌溉土地,还能支撑起航运事业。

 虽然多年
 

后,黄河还会面临泥沙淤积的情况。

 生活在两岸的百姓,时刻都要担心黄河决堤。

 可比起没有水,所有的灾难都是可以忍受的。

 更何况,下一步就是在黄河上游植草种树。

 尽最大可能减少泥沙淤积,控制决堤的次数。

 所以,对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利是远远大于弊的。

 穿越这么多年,经过这么久的谋划,终于为北方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看着新黄河,陈景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这里,白英和李祺一起下了船。

 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眼下还不是回京复命的时候。

 朱橚则要跟着一起回京去过年。

 方孝孺也决定回应天去看看,用他的话来说,去会一会那群‘老朋友’。

 陈景恪知道,这是嫌写文章骂不痛快,想当面去喷人了。

 陈景恪本来决定留在河南,他要亲自盯着防疫推广工作。

 但朱标却将他劝了下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吧。”

 徐允恭也劝道:“是啊,二十万将士,加上他们的家眷就有百万人。”

 “这么多人要是都做不成,你留下也是无用。”

 陈景恪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就收起担心,跟随船队一起返回了应天。

 -----------------

 事实上,情况比他想象的要顺利的多。

 而且任务完成的还很戏剧化。

 经历过数百年动乱,北方被人锐减。

 洪武十四年河南才只有三十一万户,一百八十几万人,堪称是地广人稀。

 所以,在这里安置二十万军户超百万人口,是很轻松的事情。

 根本就不会出现土地不够用的情况。

 因为这里是未来的京畿之地,户部和五军都督府都非常用心。

 掺沙子的时候一点手脚都没敢动。

 那真的是每一个普通村子旁边,安插一个军户组成的村子。

 军户虽然是外来的,可他们都经历过军事训练,战斗力更强,也更加的团结。

 真要打起来,普通村子根本就不是对手。

 这些将士回家后,先是跑去查看了分配给自己的土地。

 每一户都是足额三百五十亩。

 都是上好的土地,只是因为无人耕种荒芜了。

 只要勤劳一些,不出几年就能成为当地殷实人家。

 看到实打实的土地,将士们顿时就动力十足,对朝廷的忠诚度也是直接拉满。

 然后就热血沸腾的,投入到防疫宣传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