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2页)

 “不过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二十年能有效果就不错了。”

 “想要真正动摇儒家的地位,将孔家拉下神坛,需要的时间更久。”

 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打算,就是准备由小见大,由点破面。

 方法确实具备很大的可行性。

 但他反而开始担心了,他是讨厌孔家,也讨厌腐儒。

 可他更知道儒家对皇权的重要性。

 他只是想限制儒家的权力,并不想将儒家弄没了。

 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担忧说出来,而是道:

 “法家思想一旦复苏,必然会和儒家展开竞争,会不会导致人心再次撕裂?”

 陈景恪说道:“不会,先秦时期采取分封制,大家名义上都尊奉周天子,但藩属国都各自为政。”

 “百姓只知道有国君,而不知道有天子。”

 “始皇帝一统六国,完成了地域上的统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大一统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

 “现在纵使百家复兴,也不会造成人心分裂。”

 “就好比,儒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很多流派之间的矛盾还很深。”

 “可并不妨碍他们都以儒家门徒自居。”

 “同理,不论人们信仰的是哪一家思想,都无法改变他们是华夏子孙这一事实。”

 “如果陛下担心人心分裂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消除不同思想,而是强化华夏这个概念。”

 “只要他们以华夏子孙自居,人心就散不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有道理,看来还是要先全力推广《华夏简史》才行。”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犹豫,也能猜到一些他担心什么。

 既得利益群体是最不喜欢看到变数,变就意味着不可控,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切。

 不变,才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是最不希望看到变化出现的。

 但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没有办法保持不变,那就寻求可预期的变。

 让国家一点点变强。

 这也是他后来接受变革的原因。

 独尊儒术一千多年,儒家一家独大也有数百年,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轻易改变的。

 关键是这种变,太难以预测了,所以他犹豫了。

 这种观念上的问题,是很难用语言说服的。

 陈景恪也没有再继续劝说。

 而且当初也说好了,朱元璋感觉把握不住的变革,不能强行推广。

 所以,他又将话题拉回到了司法体系本身:

 “复兴法家之事,确实需要慎重。”

 “不过司法体系的建立,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可以先行。”

 “大不了继续让儒家的人,来当司法官。”

 “等陛下哪天想通了,随时可以改变策略。”

 

 这一点,朱元璋倒是很认同,而且这个变革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所以他很是支持:“不错,先将司法体系建立,再说其它吧。”

 “有了司法官,查案办案的效率都会提高,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陈景恪一听这话,连忙说道:“陛下,查案的权力不可交给司法官。”

 朱元璋疑惑的道:“为何?没有查案之权,他们如何审理案件?”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查案的权力,又有断案的权力,他们不成小号的锦衣卫了吗?”

 朱元璋也有些发愣,怎么就和锦衣卫扯上关系了:

 “胡说八道,之前行政主官就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的权力,也没见他们成为锦衣卫。”

 “咱知道你在顾虑什么,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之权,司法官的权力就太大了,容易造成贪腐。”

 “但若不给他们查案的权力,他们又如何办案?”

 “靠衙门的衙役?那你说衙役是听主官的,还是听司法官的?”

 “如果主官和司法官配合的好也就罢了,如果配合的不好,恐怕司法官一件案子都办不了。”

 陈景恪一时语塞,想一想,确实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前世制度更加健全,公检法相互独立相互配合。

 可是现在没那个条件,没办法照搬前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