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156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第2页)

 “……据传,陛下此举并非是为了改革军制。”

 “真正目的,是在洛阳掺沙子,瓦解当地的士绅宗族势力。”

 蓝玉嘴巴张了又张,他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蠢事。

 可他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劳资就是为国家考虑,才站出来反对的。

 是皇帝遮遮掩掩,才导致的这个结果。

 你要是早告诉我,不就没这些事儿了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太孙那边都发话了,这封请罪的奏疏是必须要上的。

 所以第二天,永昌侯蓝玉就上了一道,言辞恳切的奏疏。

 对昨日宴会上的失礼,进行了深刻检讨,并请求皇帝惩罚。

 据说看到奏疏后,朱元璋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当场就大度的表示,永昌侯是真性情,咱又不是小气的人,岂会怪罪。

 总之,此事就此过去。

 等着看笑话的人都不禁失望,没想到事情这么轻易就过去了。

 常蓝一系的人则彻底放下心来,咱们还是荣宠不绝啊。

 而宴会上所发生之事,也以极快的速度传扬了出去。

 引起了无数人的讨论。

 太孙果然不愧是天命之主,就是厉害啊。

 才十岁,就将军中悍将蓝玉给喝退了。

 将来定为一代明君。

 自此,太孙从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人。

 储君。

 大明未来的君主。

 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天下人尤其是文武百官,都开始正视他的存在。

 从这一点来说,蓝玉的所做所为确实起到了效果。

 虽然过程和结果,都与他预想的稍有不同。

 -----------------

 且说,朱雄英得知蓝玉上书请罪之事,非常的高兴。

 “景恪,他这算是表态了是吧?”

 陈景恪说道:“对,他再次低头认错了,态度还算诚恳。”

 朱雄英马上就说道:“那我是不是应该去看他了?”

 看他着急的样子,陈景恪笑道:“可以,先去和陛下说一声。”

 

 朱雄英马上就跑到朱元璋那里,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他。

 朱元璋并没有反对,只是叮嘱道:

 “记住,你是太孙。”

 朱雄英郑重的道:“孙儿明白。”

 他确实明白了,经历过这一件事情,他彻底的明白,什么是君什么是臣。

 自然也明白,朱元璋这句叮嘱指的是什么。

 之后他就带着陈景恪离宫,去了永昌侯府。

 蓝玉出征归来,自然有很多人前来拜访。

 他们到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副门庭若市的景象。

 来拜访的人,从街头排到了结尾。

 得知太孙驾到,门房一边迎接,一边派人狂奔入内通报。

 没一会儿,蓝玉就带着一群人,急匆匆的出来迎接。

 “参见太孙殿下。”

 “免礼,看来今日我来的不是时候啊,没有打扰到永昌侯吧?”

 太孙亲自到来,更是让蓝玉明白自己做对了,脸上带着喜色:

 “哪里哪里,殿下能来,蓝家蓬荜生辉……”

 朱雄英特意在门口和蓝玉聊了几句,这才进入院内。

 无数人都看到了这一幕,顿时就知道,蓝家地位稳固。

 得知这一切,众人无不感慨。

 这才是血亲啊,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而有了蓝玉的支持,太孙就不在是孤家寡人,而是真正手握实权的储君。

 对此感受最紧迫的,还是文官集团。

 蓝玉是武将,要是太孙和他们走的太近,对文官是很不利的事情。

 不行,我们也不能落后太多,必须要和太孙建立联系。

 太孙到访,大部分人都很识趣的告辞了,留下的全是蓝玉党成员。

 而蓝玉继承的是常遇春的政治资源,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常系干将。

 朱雄英作为常遇春的亲外孙,和他们有着天然的联系。

 不过眼下这种关系,都集中在太子身上。

 毕竟以前太孙年幼,他们只能支持太子。

 在这个时候,支持太子,就是支持太孙。

 现在情况不同了,太孙十岁了,关键是已经表现出了非凡之处。

 宴会上呵斥蓝玉的那一幕,实在太震撼人心了。

 他们竟都能感受到一丝压力。

 可越是如此,他们反而就越开心。

 太孙英明,大家的富贵才有保障。

 太孙要是平庸,他们反而要担心了。

 还是那句话,与其说他们绑定的是太子,不如说绑定的是太孙。

 因为太子只是常遇春的女婿,没有血缘关系,且常妃已经不在了。

 而太孙是亲外孙,有血缘关系的。

 大家自然先天倾向于血亲。

 于是,不少人的心思也活泛起来。

 是否现在就表明立场,从支持太子专为支持太孙?

 可这么做也有风险,太孙还是太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