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四百六十八章 唐玄宗,种子结果,武庙(第2页)

 随后,又有几个大臣上奏以和、顺、英、景、烈为庙号。

 都被李瑄暂时搁置。

 “启奏至尊,开元之年,文化鼎盛,国家富庶,百姓衣食无忧,历代宰相,皆勤恳任劳。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臣认为先帝的庙号应该为明。”

 颜真卿向李瑄奏道。

 至尊让搁置,说明对其他大臣所言的庙号不满意。

 他也试着说了一个。

 明,是为美谥。很符合李隆基登基的前二十载。

 “明,可贯穿先帝的一生。但朕认为明不适合为庙号,当为谥号。先帝谥号为明皇帝,诸卿以为如何?”

 李瑄认同颜真卿给出的“明”。但转为谥号。

 李瑄不喜欢皇帝的谥号,越搞越离谱,最后一连串。

 他给李承乾、李象追谥都是单谥。

 和李世民一样。

 如李治的谥号为“天皇大帝”,在天宝年间又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

 李旦的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瑄这一脉,是李承乾的后代。都是单谥。

 所以,他也为李隆基加单谥。

 “陛下英明,明皇之称,可谓一生。”

 大臣们怎么会有反对的意见。

 以李隆基为明皇帝,合情合理。

 “先帝生前,仰慕道教,有高居无为的经历。朕认为先帝该有一个独特的庙号,诸卿认为玄宗,如何?”

 李瑄没再让文武百官说庙号。他没有去多解释玄的寓意,全凭天下人的感觉。

 玄?

 如此微妙,深奥。

 让一些官吏百思不得其解。

 也让一些官吏深以为然。

 玄”字本身就有天之意,可以寓意着李隆基如同天神一般,具有无上的威严和神圣的地位。其次,李隆基的庙号“玄”还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誉,歌颂其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和对国家的贡献。

 但也可以认为李隆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含义。

 更有对李隆基天宝年间骄奢淫逸、沉迷自我的讽刺。

 此号一出,独一无二。

 众人心知肚明,至尊小宗代大宗,完成对李治一脉的取代。

 对李隆基的评价,对李瑄的评价。

 功过自由后人说。

 “玄宗皇帝泉下有知,一定会庇佑大唐!”

 在文武百官沉默、思考的时候,李岘最先完成李瑄的话。

 用玄宗庙号,称李隆基复杂的一生,没什么毛病。

 主要是李隆基的经历太离奇,最终还失去皇位。

 取代李隆基的皇帝,为万古一人。

 李岘预见,千年以后,世人对李瑄的评价高,对李隆基的评价就不会低。

 李岘话落后,文武百官一起应和。

 “此事且定,待先帝祭祀之日,宣布谥号。待入陵之日,宣布庙号。”

 李瑄点了点头。

 没有再过深究。

 按照制度,李隆基小敛以后,祭祀七日。大敛封棺,等待泰陵修好。

 在这七日时间,百官要杜绝任何娱乐,以寄哀悼。

 一番对李隆基悲痛缅怀后,李瑄才让宰相们禀告他御驾亲征以后的具体事务。

 在宰相和九部尚书的齐心协力下,二十四行省,已经规划完毕,官吏也全部到位。

 新的地图,已经开始绘制。

 地方稳定,大部分官吏没有怨言,听从行省巡抚的指挥。

 只待明年的时候,朝廷放权,使巡抚开始管理行省事务。

 监察御史和锦衣卫也查到几名贪赃枉法的太守,被押送回长安,等待李瑄处置。

 李瑄没有生气。

 这才是正常现象。他相信还有许多害群之马,藏匿在地方。

 每时每刻,都有官吏变得利欲熏心。

 什么“天下官吏皆清明”之类的话,李瑄不信。

 人性使然,总有一些官吏在利益的围猎下,怀有侥幸心理。

 也有欲壑难填者,不择手段。

 对待贪官污吏,不能松懈。

 吏治,就是要不停地反腐,将贪官揪出,以震慑蠢蠢欲动者。

 一旦有松懈,害虫很快就会滋生。

 地方官吏精挑细选一批蛮夷诸胡,在长安的大学学习。

 波斯王国的文坛领袖阿费夫,带数百各国学者、工匠、文人,于去年五月到达长安。

 逗留两月后,前往洛阳到智慧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