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回纥主动出击,大唐的战术(第3页)
在大军休整的时候,李瑄与众将于中军大营内,商议下一步进军计划。
“朕刚得到从长安传来的消息,灵武都督、太原都督将兵驰骋,可以确定回纥东部无援军支援回纥中部和西部。我们的敌人是以单于城为中心的回纥骑兵,在此情况下,数量不会太多……”
李瑄将奏书交给将领们传看。
顺利会师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去打战场战斗。
是乘胜直捣黄龙?
还是采用计谋?
亦或者继续调遣兵马,用绝对的力量碾压回纥?
“臣估计单于城已经大乱,兵无战心。我大军士气正盛,应北上单于城,一举定乾坤。”
老当益壮的李朱师起身向李瑄拱手请命。
眼看着陇右的青海军、柏海军立下灭吐蕃的丰功伟绩,相距不
远的武威军、敦煌军非常羡慕。
他们日思夜盼,终等到这一刻。
以往陇右河西通常是并列,一起行动。
所以武威军和敦煌军不想落后于人,誓要将回纥变成都护府。
“禀至尊,已有回纥部落向西州投降。在关键时刻,回纥内部不团结,臣也认为是出击的时候。”
郭虚己赞成李朱师的意见。
他只是上将,而李朱师是大将,他比李朱师更渴望功绩。
李瑄能体会将士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情。
但他们的兵马是明的,一直在回纥探马的监视之内。
在郁督军山下与回纥骑兵决一死战,大唐会胜,但损失必然不小。
以更小的代价获取胜利,才是一贯策略。
现在跟以前不同。
都督府制度下的士卒生命都很值钱。
每战死一个,抚恤会通过兵部发放到其家属的手中。
“回至尊,移地健新掌权力,不会轻易妥协。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应当等我们的探子探明情况,现金龙司已派遣锦衣卫说服薛延陀人和葛逻禄人,他们是回纥的西部和西南屏障,他们本就摇摆不定,一旦他们投靠大唐,北庭军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回纥西面,翻越金山,直捣单于城、富贵城。”
“白亭海的粮草、牛羊,足够七万大军食用一年,我们的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向白亭海运输,因此不必太急。太原都督、灵武都督在东方已经对回纥形成威慑,即便他们短时间内无法行军至此,也可以凭借威势使回纥惶恐。”
“除非回纥狗急跳墙,主动进攻。否则我军的优势会随着时间建立……”
李瑄看了兵部尚书李泌一眼后,李泌会意,立刻起身建言,阻止与回纥硬碰硬。
李泌信道,他擅长借力。
回纥如今漏洞百出,大唐有多种方法胜利,没必要用最粗暴的一种。
李泌唯一担心的是回纥不甘心坐以待毙,选择主动出击。
这样大唐会有些麻烦。
李泌不太了解移地健,不知道他有没有这种魄力。
“臣赞同李尚书的建议。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若策反葛逻禄人和薛延陀人,我大唐将行上兵之计,更符合大唐的利益。”
枢密使封常清选择赞同李泌的话。
现在李朱师和郭虚己相当于封常清的麾下,他还不忘向李朱师和郭虚己安慰:“此战回纥必灭,立功不必急于一时。天子亲征,当行王道之师。”
“臣等冲动,愿听从至尊决断。”
李朱师和郭虚己意识到自己急功近利,立刻向李瑄拱手一拜。
新军制已经规定,士卒只要出征,就有共同的奖赏。
李瑄在《大唐月报》的《军魂》上,以“一战功成万骨枯”,来批评古往今来,只为自己升官发财,不为士卒性命考虑的将领,包括那些古代人尽皆知的名将。
“集思广益,两位将军提出的策略,不失为一种选择。只是先试行最好的方法。”
李瑄摆了摆手,让李朱师和郭虚己不必较真。
每一次军事会议,都会有比较激进的将领。
“回至尊,我军若在白亭海等待锦衣卫和探子的行动。还要以静制动,防备回纥主动出击,将所有危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李瑄在与众将商讨的时候,李泌看着地图,向李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