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四百零六章 回纥的妥协,大唐月报(第2页)

 李泌向李瑄说道。


 “多事之秋,少几战也是好事。格定天下的时候,大唐需要处理内部事宜,休养生息。”


 李瑄向李泌回答道。


 安禄山之乱,使大唐的矛盾直接浮于表面。


 李瑄不希望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再进行一次调兵遣将的大战。


 即便是一些征伐,仅靠边军都督足矣。


 “秦王有此心意,大唐中兴指日可待。”


 李泌虽是道家,但推崇“强干”、“务实”。


 他不单单精研易象,也博涉经史,善作文章,尤工于诗。


 因此,李泌在谋略和随机应变上十分强。


 如李泌这样的臣子,一定要遇到伯乐。


 如果建言献策不听,君主又听信谗言,李泌会很被动。


 也正是因为道家无为,使李泌不善于辩解,更不善于为自己辩解。也不会工于心计,用阴谋算计别人。


 这使得历史上的贪官、权臣,动不动都能踩李泌一脚。


 “最近有人劝说我处死投降安禄山的太守、县令,以及在东都洛阳为官的达奚珣等官吏,先生如何看?”


 李瑄向李泌问道。


 李隆基执政生涯中五次到达洛阳,累计长达十年时间,那时朝廷的中枢会从长安迁至洛阳,包括科举、典礼全部在洛阳进行,是名副其实的东都。


 只是开元后期以后,广运潭的出现,缓解了长安粮食压力,而且李隆基“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连早朝都不上,根本没有心思再长途跋涉。


 洛阳不仅有众多李隆基遗落、忘掉的妃子、宫女,还有众多官吏。


 这些官吏中除了比较刚烈洛阳留守李憕、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已经被安禄山砍头。


 剩下的河南尹达奚珣等洛阳官吏,还有一些退休在洛阳养老,但凡有点威望,都被安禄山拉出当伪官。


 抗旨不尊,就一刀砍死。


 许多人裹挟之中,不得不成为伪官。


 “如张介然、崔无诐那样名垂青史的官吏自然要追封。但国家不可能都是这样宁死不屈的高尚者。如果没有犯下罪恶,罢官即可。”


 不管是什么时候,李泌从来不会提倡杀戮。


 这种问题问李泌,李瑄大概已经猜出李泌要说什么。


 “本王也这么认为。如果不是彻底依附安禄山,我不会杀他们,但也不会再用他们。”


 李瑄点了点头。


 他和达奚珣是政敌,他当宰相的时候老小子一直和他作为。


 但李瑄没有趁机报复。


 把这些东都官吏清退,李瑄会裁剪一些不必要的官员。


 主要是洛阳令、河南尹这几个衙门全备。


 “秦王英明!”


 李泌难得恭维李瑄一声。


 “此次平定安禄山叛乱,意义重大,更主要是去掉节度使,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发生。为防止将领权势过大,我会逐步收回将领都召兵权,军饷由朝廷发放,粮食周围诸郡县供应。都督不能长守,任期满调离更换。”


 “然天高皇帝远,再周密的计划,也会出现疏漏。我准备创立报纸,每一期报纸,都会优先发放诸军,由军中典军,向士卒宣读报纸上的内容。”


 李瑄提出他的忧虑,又从桌上展开一份“报纸”。


 此报纸宽一尺八寸,高一尺两寸。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大小字体,甚至还有红色的字体。


 最上方是李瑄用“天骨鹤体”写的“大唐月报”四个大字。


 其他字体,都楷书,有隶书,而且明显不是一个人写的。


 在李瑄的示意下,李泌拿起报纸观看。


 报纸概念最早出现在汉朝,具体形式为《邸报》。《邸报》是汉朝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


 到了大唐,报纸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进奏院状》,这是最早的“报纸”。


 开元年间,长安皇宫每日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些简报被称为“开元杂报”。


 但这些报纸规模小,且都是官吏阶级,不能到达军中,更不能到达民间。


 即便到了,普通文人也没有兴趣读。


 而李瑄这几日让秘书监规划的报纸不同,李泌一眼就沉浸进入。


 首先就是“头版头条”,九月一日,安禄山叛乱结束。


 包括安禄山是怎么被李猪儿杀死,都记录地清清楚楚。


 大唐士卒从进兵洛阳以来,描述大唐士卒英勇,惟妙惟肖。


 还有排兵布阵,精密的布置。


 其中在安禄山叛乱结束后,还有一个篇幅描述李瑄以秦王之尊,阵斩叛将李归仁、田乾真、王武俊、安太清等人,在战场上左冲右突,万夫莫当。


 几日几时,李瑄发表的演讲,都以文言文的方式记录。包括李瑄祭祀战死士卒的时间、地点、位置、祭品等都有描述。


 到九月八,秦王从荥阳归洛阳,百姓夹道迎接,又赠军粮于百姓,使万民感激涕零,高呼“万岁”。


 ……


 头版头条占据大报纸四分之一篇幅。


 接下来字体较小,描述了三位将领的英勇画面,并对他们的履历、籍贯有介绍。


 最先是守卫陈留,城破而死的张介然,歌颂其大义凌然,完成“文死谏,武死战”的英雄事迹。


 然后是李嗣业,记录他在荥阳的时候,看到骑兵陷入劣势,与百名陌刀手,脱下沉重的鱼鳞甲,跨马前去支援,连斩敌将,神通大将,名不虚传。


 最后是马璘活捉孙孝哲的故事,先是描述孙孝哲的邪恶,又描述马璘生擒孙孝哲的壮举。


 不单单是将领,还有“小兵的故事”,一共三则,是从军中统计而来。


 一个小兵在平定叛军中斩杀二十七名敌人,李瑄在九月十二日,亲自召见封为郎将,授六品勋官,勇士勋章。文章的开头描述小兵自幼家贫,苦练武艺,保家卫国,毅然从边。然后才开始步入正题。


 一个是李瑄天策卫,游侠出身,远涉西域,成为李瑄的亲卫,在此战同样杀敌二十多人,勇武过人。


 还有一名比较特殊,他没有杀几个敌人,但因为拯救战友,痛失一臂。李瑄亲自去军医所看望他,授予勇士勋章,奖励家乡良田百亩,绢百匹,并任命他为家乡的锦衣卫千总,鼓励这种精神,宣扬战友如兄弟。为国奋战,国家不会亏待。


 除此之外,连平民百姓的事例都被搜罗。如一名荥阳百姓为大军箪食壶浆,是为国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