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三百八十九章 占领蒲津大桥、风陵渡,局势逆转

 “我军已到达蒲津桥对面,正在等我们行动。”

 “李将军,叛军凶猛,在天亮之前,他们的援军一定会赶到。你率领一万士卒从南面进攻蒲津渡口,我率领剩余士卒正攻北面、东面,伺机夺取蒲津大桥。”

 哥舒翰听到燕军号角声后,向大将李承光下达军令。

 他准备兵分两路行事。

 “遵命!”

 李承光领命道。

 “潼关之败,数万儿郎战死,数万儿郎奔逃,以至于我们有家不能归。今日是我们一雪前耻的机会。你们告诉将士们,每斩杀一个叛军,都奖赏一匹绢,还会得到秦王提拔的赏识,望将士们奋力杀敌,迅速击溃蒲津渡口的叛军。”

 哥舒翰又向麾下一众将领说道,进行最后的动员。

 守潼关,必守风陵渡和蒲津渡。

 哥舒翰在进行“潼关保卫战”的时候,就在这两个渡口布置重兵,如同堡垒。

 今时非比往日。

 燕军未能肃清唐军在河东的残部,特别是距离蒲津桥近在咫尺的蒲州城未拿下,就注定他们有失去蒲津桥的风险。

 “愿死命一拼!”

 众将齐喝一声,咬紧牙关。

 在哥舒翰的指挥下,迅速分散开。

 哥舒翰虽年老体病,不能如壮年时一样跃马扬枪,但他统帅的本领还在。

 他让自己的儿子哥舒晃和哥舒曜各统领一支队伍,分别按照计划进攻北面、东面。

 让他的奴仆左车率领三百最精锐的铁甲步兵,伺机寻找缺口突袭蒲津大桥。

 只要占领蒲津大桥,援军就能源源不断地进入河东。

 “杀啊……”

 伴随着滚滚黄河上,喊杀声直冲夜空。

 唐军占据人数优势,以包围的形式进攻,以方便各军战斗。

 “敌军很可能里应外合,派遣五百士卒守卫蒲津桥。其余士卒围绕蒲津渡战斗,以防御为主。”

 “本将已经向潼关求援,蒲津渡距离潼关只有五十里,援军在天亮之前必然赶到,儿郎们,用唐狗的头颅换取军功,成为大燕的王侯将相,即在今日!”

 安神威知道哥舒翰不会无缘无故用残兵败将进攻蒲津渡口。

 这里无险可守,即便暂时拿下蒲津渡,当风陵渡和潼关的援军到达后,也可以轻易夺回来。

 唯一的解释就是哥舒翰与关中唐军里应外合,准备夺取蒲津渡口。

 一旦让唐军拿下蒲津渡,唐军席卷河东后,风陵渡也必然失去,潼关将没有侧翼。

 安神威作为安禄山最爱的义子之一,他一心帮助自己的“父皇”谋大事,绝不允许辛辛苦苦建立的大燕受损。

 燕军摆出四个阵型。

 除了守卫蒲津桥的士卒,其余分别在北、南、东布防,等待援军。

 燕军长枪向外,配以强弩、弓箭。

 很快,最北侧的唐军距离燕军只有百步远,铁甲碰撞声,直摧人心。

 月黑风高夜。

 就在燕军准备全力以赴对抗唐军的时候,黄河对岸如火海一样映照半边天。

 仔细看去,是密密麻麻的火把,如繁星点点,绵延十数里。

 战马的嘶鸣声也在同一时间响起。

 这些火把如龙,连接黄河波涛,正迅速向蒲津桥和蒲津渡口靠近。

 本来就有一定压力的燕军士卒,看到那交织的火网心惊肉跳。

 “不要慌,守住蒲津大桥,纵然唐军铁骑十万,亦无法通过!”

 感受到士卒的情绪,在前军指挥的安神威大喊一声。

 话虽如此,但燕军仓促应战,许多地方无法布防。

 唐军鼓足勇气,从数
 

十步外冲杀向敌军。

 前排是重甲步兵,顶着大盾,呈攻阵之势。

 “咻咻咻……”

 燕军引矢上膛,强弩一齐发射。

 “铛铛!”

 弩矢基本都被唐军前方的盾牌挡住。

 冲阵的唐军多是朔方、河东的边军,在潼关之战时,有一部分边军及时南下,参加潼关之战。

 骁勇善战的边军在燕军面前一败涂地,正憋着复仇之气。

 而天策上将的军队到来,让他们誓要发挥出血性。

 唐军顶着箭矢、弩矢,迅速靠近。

 燕军见无法摧毁唐军,将大盾长枪挺立,组成一道铁墙。

 “杀!”

 一名唐军队头举大枪直攻敌阵。

 但他的铁枪攻在对方的铁甲上,不得不重新抽回铁枪。

 而他的身躯,也被燕军的长矛命中,不得不退后一步。

 他们都在找彼此的破绽,挑破敌人的盔甲,试图攻破一个缺口。

 有久经沙场的老兵攻敌人的薄弱处,如面部、脖颈等处。

 一时间,金铁之音不绝于耳。

 相碰撞下,也总有人喋血倒地。

 唐军胜在出其不意,人多势众,且有天策上将的援军。

 天策上将李瑄,也曾是河东、陇右军的主帅,人人都知道天将军的神勇盖世。

 这是唐军的信心来源。

 哪怕与燕军对攻不占优势,依旧前赴后继。

 死亡,没有让后方的唐军恐惧。

 在这种气势下,燕军逐渐露出破绽,多处盾墙被推倒,士卒倒在血泊中。

 有的地方唐军踩着燕军的尸体向前十余步,安神威不断地调遣预备队抵抗。

 大战两个刻钟后,唐军大将李承光率领一万唐军已经迂回到燕军南面,靠近蒲津渡口的地方。

 虽然李承光率领的唐军都只郡兵、乡勇,没有多少套铁甲。

 但李承光主在牵制敌军,不一定非要攻破燕军的阵型。

 现如今只要打破一处缺口,就是燕军败北之时。

 “北面和西面兵精,主守北和西!”

 又战斗一刻,从传令兵得来的信息中,安神威看到北面的哥舒曜和西面的哥舒晃才是精锐。

 燕军战力虽不俗,但面对同样是边军,且人数更多的河陇军,没有任何优势。

 再加上燕军恐河对岸的火把,本就是心虚的一方,此消彼长下,很快就陷入劣势。

 奇兵被安神威一再抽调,却没有止住颓势。

 安神威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眼看已经没有奇兵抽调,总不能将守卫蒲津桥的士卒调走吧?

 安神威没看到的是,唐军携带数百羊皮筏而来。

 这些羊皮筏是从黄河西岸牧民手中征用。

 “战斗已焦灼,准备渡河!”

 河对岸的封常清一声令下,他们要进行渡河。

 今夜无风,蒲津渡水流不急,羊皮筏即可争渡。

 每个羊皮筏能坐五名士兵,其中一名为艄手,两名神臂弩手,一名盾兵,一名长枪兵。

 如果岸上有敌人阻止,先用神臂弩射击,靠近岸边的时候,神臂弩手和艄手也会携带长矛参战。

 “哗啦啦……”

 一艘艘羊皮筏下水,艄手抵抗水流,努力地向对岸划。

 与此同时,数十名神臂弩手在来瑱的带领下踏上铁桥,踩在铁锁上的木板上。

 来瑱是军中使用神臂弩的好手,他主以佯攻。

 整个蒲津桥约一百二十丈长。

 神臂弩在四十丈外,就能击穿铁甲。

 “强弩准备!
 



 燕军将领看到唐军上蒲津桥,以为唐军要强攻蒲津桥,心中一紧。

 弩手们将擘张弩举起,站在桥头,第一轮给予唐军重击。

 他们知道唐军一定穿铁甲,选择在二十丈内射击。

 在这个距离,擘张弩能射穿铁甲。

 但他们没想到唐军在四十步外停下,立于蒲津桥中央。

 “射击!”

 来瑱一声令下,强弩雷发。

 “咻咻咻……”

 滔滔河水上,弩矢划破黑夜,惊射桥头。

 “噗嗤……噗嗤……”

 燕军弩手正纳闷的时候,一支支弩矢命中他们的盔甲,射入他们的血肉中。

 他们一个个瞪大眼睛,弩入肉,不死也要重伤,凄厉的惨叫声,让蒲津桥的燕军守军毛骨悚然。

 “不好,唐狗的强弩可百步穿杨。”

 “弩手速退,盾枪兵顶上。”

 燕军将领惶恐命令。

 没道理啊!

 能在百步外射穿盔甲的,只有床弩,而唐军拿的明显是单兵弩,这闻所未闻。

 他立刻将消息禀告给安神威,恐有变数发生。

 未知总是让人恐惧,燕军害怕,弩手散去,长矛兵顶上。

 在桥前的盾牌不是普通的圆盾,而是大盾,来瑱知道即便再靠近二十步,也无法破盾,遂令弩手在原地随意射击,给叛军制造压力。

 他们主要的进攻手是渡河的士卒。

 羊皮筏上的唐军没有举火把,等他们开始渡河的时候,燕军才发现对岸满河的羊皮筏。

 他们急忙将此消息禀告给安神威。

 “不能让唐军上岸,否则腹背受敌。”

 “调一千士卒到河边将唐狗赶到黄河喂鱼。”

 安神威向副将荣先钦下命令道。

 “回将军,已无奇兵,徒之奈何?”

 荣先钦一脸难色。

 唐军有备而来,他们仓促应战,能如此已是极限。

 在唐军四面八方迅猛的攻势下,能调的兵都调到前线,奋力与唐军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