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三百八十六章 封王大典,再见尺带珠丹,任命刑部尚书(第2页)

 这些紫衣大臣身后的路嗣恭缓缓说道,不无嘲讽之意。

 路嗣恭原名路剑客,由李瑄一手从姑臧带到朝廷。

 李瑄罢相,他虽然已被调为光禄少卿,不再掌有实权。

 但李瑄已至秦王,路嗣恭一定会再被重用。

 所以路嗣恭很看不惯这些只会动嘴的老臣。

 这些老臣心里明白,李瑄不会像杨国忠、李林甫一样动用手段去残害大臣,更不会祸及家人。

 他们去骂李瑄,最多被罢免官职,反而落下好名声。

 “路嗣恭,你的名字还是圣人赐予的,你真是愧对鲁恭。”

 房琯非常倔,认为路嗣恭助纣为虐。

 见此,路嗣恭不再理会这些老臣,撞到南墙他们才肯回头。

 路过太极殿的时候,群臣们的谈论激烈起来。

 也有一些害怕自己利益官职受损的官吏隔岸观火。

 如果事后李瑄大量罢免官职,任人唯亲,一定会引起激烈的反抗。

 一刻钟后,李瑄从偏殿中走出。

 他穿上与文武百官不同的礼服,总体赤黑色,又略带一些红色,衣袍上有精致的纹饰。

 三品以上服紫袍,但李瑄特意定制的衣服,彰显与众不同。

 据说李世民当天策上将的时候,就是穿着类似的礼服。

 另外,李瑄不再戴帽子,而是发饰上戴着象征着秦王之位的玄冕。

 腰间挂着鱼符和飞鸟衔花玉佩,另一侧佩戴诸葛亮剑。

 这套衣服仿佛为李瑄量身定做一样,配合李瑄的短胡须,有一种英武庄严、睥睨天下的气质。

 以后这就是他的官服。

 如果是在军中,李瑄会穿上金甲,代表他天策上将,节制天下兵马的身份。

 当两仪殿下百官就位,李瑄与李隆基再次出现的时候,百官凝望秦王李瑄,他们看到的是贵不可言。

 明明李瑄和李隆基站在一起,他们却本能地将李隆基忽略。

 老臣们都痛心疾首地低下头,无法表达。

 一些官吏认为李瑄有“王者之气”,安慰自己这是大势所趋。

 如果要前途,只能向李瑄靠拢。

 一旦李瑄平定安禄山的叛乱,收复洛阳、河南、河北,他的威望将到达顶点。

 不明政治的百姓只会记住秦王李瑄。

 “祭祀开始!”

 高力士听到钟声以后,宣布祭祀开始。

 李瑄上前扶着李隆基,与他携手,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走向铺满黄土的祭坛。

 “七郎好气质。太宗皇帝拜天策上将时的风采,该如这样一般。你这套衣服,准备了十年吧?”

 李隆基和李瑄背对着百官的时候,淡淡地向李瑄说道。

 暗指李瑄是不是十年前就开始谋划造反了。

 “不瞒圣人,我一直准备两件衣服,辅佐尧舜时和辅佐汉灵帝时所着衣物不同。”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这玄袍确实是他在西域的时候制作的。

 不过李隆基说得有些保守了,非要说的话,他在十二年前,就在织这件衣服。

 “看着脚下,这是你我留下的脚印,天在看呐!”

 李隆基没有动怒,他看着两人踏着黄土的脚印,意有所指地道。

 在祭坛前,只有李瑄和李隆基走过。

 一排长长的脚印,一深一浅,格外清晰。

 一种历史的宿命感,在向祭坛上延伸。

 “如果苍天有眼,臣当问天!”

 李瑄不为所动,挽着李隆基的手,开始登上祭坛。

 他知道李隆基年纪大,在上第一个祭坛台阶的时候,还托他一把。

 李隆基面对李瑄,产生自我怀疑。他不知是自己纵然李瑄,还是李瑄成就他,完成“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的赫赫武功。

 依旧是两人携手的脚印。

 “咚……咚……”

 这一刻,祭祀的鼓声敲响。

 随后,伴随着李瑄和李隆基登祭坛的步伐,编钟、编磬、笙、箫等一起鸣奏。

 悠扬、深沉的声音,在两仪殿前缭绕,节奏缓慢而稳重。

 祭天的音乐,恢宏大气,又显得庄严肃穆。

 哪怕一些大臣不忿李瑄,也必须肃静注视。

 祭坛的最高处,已经摆好黄金、美酒、丝绸、精选食物等等。

 李瑄和李隆基向苍天一拜,开始在大乐声中祈福。

 祈福完毕,大乐停止,除了微风吹动黄旗,一片宁静。

 “昊天在上,后土在下。本王受天子所封,进位秦王,当辅佐天子,承天运,平叛乱,保社稷。希望苍天庇佑,江山稳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苍天为鉴,大地为证,如有违背,人神共诛!”

 李瑄在祭坛立誓为秦王,他单手举天,声音铿锵有力。

 很精妙的话,让一些文人官吏共鸣。

 但许多人不信李瑄的话,毕竟李瑄的经典语录太多了,什么“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现在却大逆不道,将皇帝沦为陪衬。

 与李隆基一起走下祭坛后,开始大典之宴。

 宴会在两仪殿后的甘露殿,大战在即,一切从简。

 李瑄没有让崔光远破费,只是准备一盘烤肉,两份蔬菜,两种水果。

 封王大典后,李瑄会颁布政令,从中央到郡县,不得在叛乱
平定之间,举行官办宴会。

 一些酒肉、丝绸,以犒赏英勇杀敌的将士为主。

 并且李瑄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五品以上官吏,落座于甘露殿内。

 五品以下官吏,只能在甘露殿外。

 对李隆基来说,这是一场没意思的宴会。

 不仅没有歌舞,李瑄还全程和他坐在一起。

 他感觉有大臣投来眼神,却不敢靠近。

 昔日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公孙大娘、谢阿蛮等精湛的舞者,舞动盛世的华章。

 他的梨园弟子不允许被出席,霓裳羽衣的大乐被尘封。

 喝几杯愁闷的酒,感觉已醉,依稀之间看到宴会上风华绝代的身影。

 “将军,秦王召唤你上去!”

 在甘露殿不起眼角落喝酒吃肉的尺带珠丹,听到小宦官的声音错愕。

 他抬头看向首座的李瑄向他举起酒杯,并向他微笑。

 毛骨悚然的尺带珠丹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

 现在尺带珠丹已经快六十岁,他的长胡须基本上全部白了。

 不知不觉,被俘虏至长安已经八九年时间。

 历史上的尺带珠丹在去年的时候,会被末·结桑东则布政变杀死。

 现在尺带珠丹免受劫难,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拜见……秦王!”

 尺带珠丹到案前向李瑄躬身一拜,他用的不是吐蕃礼仪,而是汉人礼节。

 这个曾经的一代雄主,已失去所有锐气!

 “拜见圣人……”

 见李瑄正襟危坐,没有回应。尺带珠丹想起自己还未拜李隆基,赶紧扭身一拜。

 “免礼吧!”

 李隆基一直看自己这个妹夫不爽。最恨的时候,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但现在却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将军落座!”

 李瑄指了指桌案对面的座位。

 “谢秦王赐座。”

 尺带珠丹再次拜谢后落座,如坐针毡。

 他忽然想起他在柏海被李瑄擒住的时候,曾向李瑄说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年少功高震主,未必是好事,希望李瑄能放过他,他会助李瑄造反。

 当时李瑄堂而皇之地拒绝他,还说出过模棱两可的话。

 现在尺带珠丹明白,李瑄蓄谋已久,用他们吐蕃当垫脚石,完成今日秦王之尊。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他不能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李瑄。

 只是他不明白李瑄为什么会磨磨唧唧,照他看来,完全可以取代李隆基为皇帝。

 东面的安禄山虽然传的很邪乎,但尺带珠丹不认为燕军能战胜李瑄治下的河陇劲卒。

 “将军来长安多年,可思念家乡?”

 李瑄开门见山地向尺带珠丹说道。

 他叫尺带珠丹上来,可不是炫耀如今的成就。

 “此间乐,不思蜀!”

 最近尺带珠丹在看三国志,以为李瑄政变后要弄死他,连忙矢口否认。

 实际上,他整天被关在宅院中,无一点乐趣,像是被囚禁一样。

 他喜爱吐蕃的酒,喜爱吐蕃的牦牛,喜欢赛马。

 他宠爱的妃子和儿子,都是尺带珠丹孤单时所牵挂的。

 “大唐与吐蕃已经和好近十载,这些年来,边境宴然,无冲突发生,又有舅甥之好。将军也是时候自由了。”

 李瑄当然没有杀死尺带珠丹的意思。

 他是不喜尺带珠丹残戮大唐边民,但此时的尺带珠丹非常有利用价值。

 小赞普赤松德赞的位置已经坐稳,并有自己的想法,贵族们不满玛祥·仲巴杰会转而支持赤松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