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太子李亨的穷途末路
崔凯回到长安以后,将李瑄的吩咐告诉崔光远,准备立下大功!
李瑄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再造盛唐,威望将无与伦比。
崔光远立刻派人去潼关,将长安献给安禄山。
他声称李隆基已带领亲近之人逃往剑南,现长安空虚,无人防守,正是占领的好时机。
并直言李瑄已经到达陇西郡,十天之后兵临长安,若不抓紧,就会失去长安城中堆积如山的财富。
长安是坚城,有据城而守的可能。
潼关的大将崔乾佑刚收到安禄山“不可轻举妄动”的命令,虽心中火热,但不敢擅自进军,他飞马将消息传递给洛阳的安禄山。
“李隆基竟逃离长安,进入蜀地?”
洛阳的上阳宫中,安禄山听到李隆基逃离的消息,仰天大笑,还颇为自得地道:“我就知道老皇帝怕死,会在这个时候逃离。”
潼关的胜利,更加增添安禄山的信心,并有与李瑄叫板的底气。
以少胜多,李瑄也不一定打出崔乾佑耀眼的战绩。
仅用数万兵马,就大破唐军名将哥舒翰十几万兵马。
除此之外,他最近还收到一个好消息,河北的李光弼和郭子仪退兵了。
河北诸郡像是失去主心骨一样,会盟摇摇欲坠,史思明、蔡希德等猛将迟早会将河北平定。
现安禄山正派遣武令珣和田承嗣准备南阳之战,剿灭唐军江南、岭南、山南、剑南等地北上勤王的主力,然后一举攻破江淮,坐拥半壁江山。
唯一令安禄山遗憾的是玉环娘子也跟随老皇帝去了蜀地,追击已经来不及了。
他迟早统一天下,到蜀地接回玉环娘子。
“回陛下,京兆尹崔光远说李瑄小儿已经派兵到达陇西,为防止李瑄小儿捷足先登,当立即占领长安,重兵固守。”
狗头军师高尚拱手向安禄山说道。
他和大唐的文武官吏一样,下意识认为李瑄现在不可能出现在长安。
哪怕是在陇西的兵马,也绝对不是主力,时间不允许。
长安,是文人士子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圣地。
安禄山已经得到洛阳,再得到长安,大燕的基业才会夯实。
“臣认为只需要占据潼关,扼制李瑄东进之路。等待回纥和吐蕃的反应,再进行定夺。”
严庄认为长安虽容易得到,但不容易守住。
长安漏风的地方太多。
大燕兵马中,诸多胡人善于骑射,不善守城。
即便是与李瑄军战斗,也该是在长安城外的原野。
而不是集合十万兵马,去守一城池,放弃自己的优势。
那么大的长安,但凡有一段城墙被攻破,都会致使其他城墙失守。
严庄早已为安禄山制定战略。
先稳固河北诸郡,再攻略南阳郡,然后进军江淮诸郡,最后鲸吞江南岭南。
等潼关以东成为大燕的领土,再进军关中。
同时观察回纥和吐蕃的动静,若李瑄有颓势,他们就让铁骑出关,主动出击。
“大夫此言差矣,长安为天下最富庶,是珠玉的仓库。陛下若得到长安的金银珠宝,能再次犒赏三军,增添士卒士气。”
高尚出言反驳严庄。
现在大燕建立,二人是竞争对手。
但他为中书侍郎,严庄为御史大夫,地位明显高于他。
他渴望在关键时刻压制严庄一头,现在时机到了。
在面对李瑄的时候,严庄一直畏首畏尾,强调通过布置防御,拉拢吐蕃、回纥等方式,将李瑄锁死,再寻求致命一击。
而高尚则不然。
高尚对燕云铁骑有绝对的自信,他不认为西域铁骑强过燕云铁骑。
更何况,他们有诸胡轻骑相助,潼关之战后,大燕军队士气高涨,有摧毁一切,改天换地的气势。
强大的国家,强大的兵马无惧敌人。
大燕是新的朝代,新的气象,不该像严庄一样,还未与李瑄相遇,气势便先弱三分。
“陛下得到长安,便是中原正统,可向天下宣布大唐气数已尽,大燕当立。让天下士族、大族臣服!届时,陛下就可取代伪皇帝为新的天可汗。”
见安禄山犹豫,高尚继续说道。
言语中满是恭维。
“李瑄不是易于之辈,陛下若
按照臣的战略,一统天下,不过是晚一年半载的事情。”
严庄觉得高尚过于自大,轻视李瑄。
能在年少时就功成名就,怎能小瞧呢?
李瑄的赫赫战功,无一不显露着他强大的统帅手段。
损兵折将是小,若影响燕军的整体士气,后果不堪设想!
“长安可以先不取,但长安左藏库的丝绸和坊市的金银珠宝,必须得到。”
“告诉崔光远的使者,朕接受他献城,封他为西京留守,让他准备迎接大军入长安。”
“大军入长安,得到长安的绢钱、金银珠宝后,再返回潼关。”
安禄山骨子里对李瑄还是有一些畏惧的。
主要是李瑄使安禄山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惧怕老谋深算的李林甫,但李瑄给他同样的感觉,且更深不可测。
所以他采用折中的方法。
等回纥、吐蕃出兵以后,再收取长安不迟。
“陛下英明……”
高尚见安禄山下定决心,立刻顺着安禄山的意思恭维道。
“陛下,令士卒劫掠长安,会影响大燕的国运。”
严庄对此深表忧虑。
不过他也没料到李瑄也在长安。
“只是取走唐廷的国库,搜刮李氏的宗室贵族。我会吩咐士卒不要干扰普通百姓!”
安禄山的大脸一下子就拉起来,轻飘飘地说道。
他说这话,可能自己都不信。
“圣人英明……”
见此,严庄赶紧拜道,生怕安禄山生气以后对他一顿抽。
“传令安守忠率领一万骑兵进入长安。”
“令崔乾佑休整以后,率领潼关兵马,北上进攻河东诸郡。”
“朕在洛阳城中,等待他们大胜凯旋!”
安禄山没有让崔乾佑入主长安,而是让族侄兼义子的安守忠来领这份功劳。
相比于崔乾佑,他更信任安守忠。
上阳宫的军令下达后,两天时间,到达安守忠的手中。
他本就在潼关,立刻点范阳、平卢、靺鞨、同罗、契丹、奚等骑兵共一万人,出潼关后,向长安疾驰。
潼关之战获胜的主帅崔乾佑非常不甘心,但此刻他只能听从安禄山的命令,渡过黄河,进攻河东诸郡。